咬合是以功能为导向修复治疗的核心

谢亚菲老师的网课。

咬合对于口腔功能的恢复和改善至关重要。
修复学与颌学关系十分密切。

  1. 颌学发源于口腔修复学,发源于口腔修复体间接制作工艺。颌架,面弓等。
  2. 咬合接触对其他组织有一定的强制引导作用,影响口腔功能。

修复体咬合接触,应与颞下颌关节及咀嚼肌功能相协调。
咬合改变可影响咀嚼肌功能,直接或间接影响TMJ的功能和结构。
ICP正常时TMJ有最佳的解剖功能位置。
缺失牙未及时修复,智齿伸长,修复体早接触等均会影响ICP。

颌学要素:

  • 颌位关系的确定和转移(水平、垂直关系)
  • 正中咬合接触关系的设计(对位接触、稳定、均衡)
  • 非正中咬合接触关系的设计(前伸、侧方)
  • 颌平面与颌曲线设计(斜度、两侧平行、曲度正常)

颌位

牙尖交错位(牙位)

正中关系位与后退接触位

正中关系:下颌髁突位于关节窝的上-前位(上-中位),下颌适居正中,在适当的面部距离(垂直距离)时,下颌骨对上颌骨的位置关系。此时髁突的位置称为正中关系位。
后退接触位:从牙尖交错位,下颌可以向后下移动少许,约0.5-1.0mm,此时后牙牙尖斜面仅少量解除,前牙脱离接触,髁突位于功能性后边缘位,在这个位置下颌可做铰链开闭口运动和侧向运动。
正中关系颌:下颌处于正中关系时,向上闭合达到最初的咬合接触时对应的下颌位置,此时的咬合接触关系称为正中关系颌。一般认为后退接触位与正中关系颌对应的颌位是同一位置。

下颌姿势位

垂直距离:

  • 休息位垂直距离
  • 颌垂直距离

息止颌间隙:1-3mm

肌接触位

头直立,通过主动肌肉收缩上提下颌达到初始的颌接触时下颌的位置,也称为肌位。
通常是与牙尖交错位一致,即肌位与牙位协调一致。

相互关系:MPP闭合(1-3mm)ICP/MCP后退(0.5-1mm)RCP/CRP。

适应性正中:髁突不在正中,但功能正常,不宜将其调整至正中。

颌位关系转移及其问题

包括垂直关系和水平关系。
利用原有颌位关系、双手闭合法、在适应性正中位建颌。
上颌与颞下颌关节关系的转移:通过面弓,有误差的。最好用全可调颌架。
注意就诊时的颌位与实际咀嚼的颌位可能不一样。

正中咬合接触关系的设计

正中支持接触的种类:

  • 尖窝接触、尖-边缘嵴接触(天然牙)
  • 三点接触
  • 面对面接触

建立牙尖交错的稳定颌接触(尖对窝)
第一种类型:下颌颊尖接触上颌牙窝,没有其它正中接触点。
第二种类型:下颌颊尖和上颌舌尖上都有正中接触点,下颌舌尖倾斜面上没有滑动接触。
第三种类型:正中接触点在下颌的颊尖和上颌的舌尖,在上颌颊尖的舌斜面和下颌舌尖的颊斜面都有工作侧滑动接触点。
第四种类型:三点接触(在颊舌剖面上的ABC接触),有两种类型。

侧方颌与前伸颌的设计

双侧平衡颌:

  • 正中颌平衡
  • 前伸颌平衡
  • 侧方颌平衡

单侧平衡颌:

  • 尖牙保护颌
  • 组牙保护颌

前伸颌:前牙引导后牙颌分离
前牙呈组牙功能颌。
冠修复上前牙舌面需制作出舌侧凹。

侧颌:下颌侧向滑动中,工作侧尖牙或/和后牙接触,非工作侧不接触。
组牙功能颌(局部组牙功能颌)
尖牙保护颌
冠修复时,下颌尖牙斜度和颌面窝形状
尖牙保护颌:

  • 工作侧:下颌后牙牙尖斜面斜度<尖牙的尖道斜度
  • 平衡侧:颌分离(上下牙不接触),牙尖斜面的斜度<尖牙的尖道斜度。

适当加宽下颌牙窝,提供侧向运动中足够的自由度,不影响稳定的正中支持颌型。

天然牙列咬合功能圈——后点前线
口腔功能与口腔美学息息相关:修复体设计是3D立体设计,私人定制。

荐书《临床牙合学——成功修复指导》
提问
单侧后牙游离缺失,在现有ICP修复。
前牙ICP时轻接触或无接触。
后牙修复体咬合做低或无咬合也有问题,会导致咬合不稳定。

我发文章的三个地方,欢迎大家在朋友圈等地方分享,欢迎点“在看”。

我的个人博客地址:https://zwdnet.github.io

我的知乎文章地址: https://www.zhihu.com/people/zhao-you-min/posts

我的微信个人订阅号:赵瑜敏的口腔医学学习园地

欢迎打赏!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