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安全与防护》课程笔记

医院让我们所有医生考放射证,这周都在看这个,终于完了。还有个现场笔试。把笔记放出来充数吧。锐读会的笔记可能明天推。

http://fushe.yezihua.net/上的课程
《辐射防护物理基础动画课程》
第一章 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
(一)电磁辐射、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的基本概念
电离辐射是可以使物质电离的辐射。电磁辐射即电磁波。高能量电磁辐射是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指能量低,不能使原子、分子电离的辐射。波长大于等于紫外线为非电离辐射,常见的电离辐射有X射线,PECT,核辐射。电离辐射是危险的,不是所有辐射都是电离辐射。
(二)生活中的辐射来源
①输电设备,如变电站、电线
②家用电器,所有使用交流电的电器
③通信的电磁辐射:低频(供电设备,家用电器),高频(通信,安检,MRI)。
能量不高,只能使组织分子振动。没有证据有健康问题。
第二章 原子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原子
(一)原子的组成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
原子核集中了原子的大部分质量。
(二)原子核结合能
原子核的质量总小于质子和中子质量之和,减少的质量转换为能量,分为聚变能和裂变能。
第二节:核稳定性
(一)原子产生辐射的原因
原子核具有阻碍自发衰变及裂变的能力。大部分原子是不稳定的,能自发发射一些射线变为稳定的原子核。
(二)原子核的稳定性与质子、中子数量比例的关系
原子核的稳定性,与内部核子数有关(质子数),太大则不稳定。也与中子数和质子数的比例有关,A<40(核子总数)的元素,质子和中子数相等稳定,当A>40时,中子数大于质子数较稳定。
第三章 放射性射线的基本概念与种类
第一节 α衰变
(一)基本概念
原子核发射出阿尔法离子,氦核,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是裂变,原子核减少4个单位,原子序数减少2个单位。
(二)本质
为氦核,带有正电荷,能量一般为4-6MeV,速度达光速的5%。质量大,速度慢,易与其它物体反应,在空气中传播很短,很容易被阻挡。
第二节 β衰变
(一)基本概念
放射β粒子和中微子,是带电粒子,体积比α粒子小,穿透力强。是电子。
(二)正β衰变
核内质子转变为一个中子,放出一个正电子,一个中微子
(三)负β衰变
核内中子转变为一个质子,放出一个负电子,一个中微子
(四)电子俘获β衰变
围绕一不稳定原子核的电子可被原子核俘获,使一个质子转变为中子,同时放出一个中微子。
第三节 γ衰变
(一)产生原因
原子核从高能态转变到低能态
(二)基本性质
不涉及质量和电量变化,高频电磁辐射
(三)基本特点
能量状态转换
不涉及质量和电量变化
能量差别大
一般伴随α、β衰变产生
第四章 放射性衰变规律
(一)放射性元素的衰变
一个原子核放射出粒射线,转变为另一种原子。是随机的。遵循量子力学规律,不受外界因素影响。
(二)放射性元素半衰期
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一半发生衰变的时间。长短差别很大,不到一秒到数十亿年。
半衰期短的元素辐射强度高。半衰期是一种平均现象。
第五章 射线与物质的作用
第一节 α射线与物质的作用
(一)α射线的基本概念
是一个稳定的原子核,重带点粒子。
(二)电离、激发与退激
电离:α粒子经过原子,受库仑力作用,电子有可能脱离原子,形成离子。原子分离成一个自由电子和一个正离子。
激发:电子不脱离,但是从低能状态进入到高能状态。
退激:激发电子从高能状态回到低能状态,放出光子的过程。
(三)比电离
重带电粒子穿过物质,形成一路的正负离子对,在路程末期,速度最低,产生的离子对最多。然后急剧下降
(四)α射线的射程
入射粒子在靶物质中的运动距离
α射线射程近似等于路程。
第二节 β射线与物质的作用
(一)基本概念
高速运动的电子,质量很小。能量0-4MeV
(二)电子电离能量损失
β粒子电离本领较弱,约为α粒子的1/500。
(三)电子的辐射能量损失
经过原子核时,速度方向和大小都会发生改变,这种辐射叫韧致辐射。只改变速度方向不改变速度大小的,叫弹性散射。
(四)射程
比α粒子有更大的射程,在入射过程中运动方向有很大改变,射程不明确。
(五)正电子湮没
正负电子结合形成γ光子,叫湮没光子。
第三节 γ射线与物质的作用
(一)产生
处于激发态的原子核不稳定,会放出γ光子转变为低能量状态,伴随α、β衰变产生。
(二)光电效应
γ射线与电子作用,能量转移给电子,使其脱离原子核束缚发射出来。发射的电子叫光电子。发生在内层电子。
(三)康普顿效应
入射γ光子与原子核外电子发生弹性散射的过程。光子只损失一部分能量,发生在外层电子。
(四)光子对效应
入射γ光子在原子内转化为一对正负电子的过程。
第四节 中子与物质的作用
(一)基本概述
不带电,通过物质时,不与核外电子相互作用
(二)非弹性散射
散射:作用前后,参加作用的中子和原子核在数量上没有变化,还是原来的中子和原子核。中子使核激发,通过发射γ射线回到激发态。
(三)弹性散射
入射中子和原子核发生弹性散射,中子运动方向改变,能量也有所减少。中子减少的能量全部转变为原子核的动能,使原子核以一定方向运动,变成载能重带电粒子,称为“反冲核”。会使物质中的原子发生电离。
(四)裂变
重核分裂为两个或多个轻核的过程。
有自发裂变,也有外来粒子引起的“诱发裂变”。
(五)中子俘获
中子进入原子核,生成一个比原来的原子核大一个单位的同位素,处于激发态,然后通过发射一个或几个光子迅速跃迁回到基态。这种俘获中子、放出γ射线的过程也成为“辐射俘获”。
(六)集中射线的穿透力比较
α<β<γ<中子
第六章 人工辐射源
(一)矿物的开采和应用
当矿物中的放射性物质含量达到一定比例时成为伴生放射性矿,简称伴生矿。
稀土矿、铅锌矿等。
应用:开采、加工、使用
(二)核燃料、核爆炸及核试验
实用铀棒核能的两种方式:重核裂变,轻核聚变
铀233,铀235,铀238,钚239是能发生核裂变的核燃料,又称裂变核燃料。
氘氚等能发生核聚变的核燃料,又称聚变核燃料。
核武器利用大量高浓缩核燃料短时间内释放能量。
核武器破坏方式:光辐射、冲击波、早期核辐射、电磁脉冲及放射性污染。
第七章放射性物质在环境中的迁移
(一)辐射来源
核设施运行及事故时的排放
岩石中的核素
固体放射性废物的处置
(二)转移途径
大气吸收,形成放射性气溶胶,污染物弥散。
地表水,随地表水循环传播。
(三)对人体产生照射的方式
外照射和内照射。

《辐射防护与物理基础》
第一章 物理基础知识简介
1.1 电离辐射现象及安全标准限值(一)
飞行员:每年2mSv,坐飞机半天,0.05mSv。宇宙射线。
室内,吸入氡气。
生活中
核电站 0.01mSv每年
胸透 0.02mSv每次
飞机 0.04mSv每次
辐射相对贡献:地表释放氡气>医疗放射和诊断>建筑物
有效剂量限值
职业人员:连续5年内平均值20mSv/年,任何一年的最大值50mSv/年
公众:连续5年内平均值1mSv/年,任何一年的最大值5mSv/年
年当量剂量
职业人员 眼睛150,皮肤500,四肢500
公众 眼睛15,皮肤50
1.2 电离辐射现象及安全标准限值(二)
吸收剂量:一小体积内物质的辐射能量除以体积内物质的质量
D = de/dm 单位为戈瑞(Gy),= 1J/kg
当量剂量:器官或组织T受到R类型辐射的当量剂量Ht,r
不同辐射种类的权重因子不同。
单位为希伏(Sv)
有效剂量:考虑不同组织敏感性差异
不同器官的放射线敏感性存在很大差异,引入有效剂量来度量和评价。
E = ΣWtHt
1.3 氡的危害及防护
约占公众天然辐射中的50%。
隐蔽性、电离能力显著(产生α粒子)、长期吸入高浓度的氡及其子体能引起肺癌。
来源
陆地表面大气,海洋。
植物和地下水的载带。
磷酸盐工业释放。
燃烧天然气。
建筑物释放。
较少室内氡:内照射,不摄入即可;开窗,通风,选择家装材料。
1.4医疗照射及防护
不断增加。
防护标准
防护三原则:正当性、最优化、剂量限值。
诊断方法
拍片 头3-5mSv,胸0.4-1.5mSv
CT 腹25mSv/分,头50mSv/分
第二章 原子核与放射性
2.1原子与原子核(一)
物质组成:
原子 10^-8cm
原子核 10^-12-10^-13cm,集中99.95%的质量。
2.1原子与原子核(二)
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同位素:具有相同原子序数但质量数不同的核素称为某种元素的同位素,即Z相同具有基本相同的化学性质。
2.2放射性——α衰变
稳定线
Z<20,N/Z≈1
Z为中等数值时,N/Z≈1.4
Z为大数值时,N/Z≈1.6
放射性不受物理、化学等条件的影像,是核的内在特征。
放射氦原子核的衰变。
射程短,易防护,电离能力强。
常见的α源:210Po 238Pu 241Am
2.3放射性——β衰变
β+衰变:中子->质子+电子+中微子
β-衰变:质子->中子+正电子+中微子
放出的射线是电子
能量连续,从很低能量到接近衰变能量
穿透力不强,容易防护。
能发生韧致辐射。
电子俘获:质子转变为中子,俘获内层电子,外层电子补充,伴随有特征X射线。
多次散射,轨迹曲折,甚至反散射,低能更明显。屏蔽时需要组合材料。
常用β放射源
低能 55Fe, 3H,63Ni
中能 14C, 147Pm, 204Tl
高能 32P, 106Ru, 89Sr
2.4放射性——γ衰变
原子核从高能态回到低能态时发射光子称γ射线
中性粒子
短波长电磁波
光速运动
穿透能力很强
常见γ源 24Na 60Co 131I 137Cs
前后原子核质量数和电荷数保持不变,一般伴随α和β衰变产生。
2.5衰变规律
各个粒子行为相互独立。
过程发生的概率与“历史”无关。
在极小时间间隔里,过程发生的概率正比于该间隔。
衰变常数λ与外界条件几乎无关。
半衰期(T1/2):放射性原子核数目减到原来数目的一半所需的时间。
平均寿命(τ):指放射性原子核平均生存的时间。
T1/2 = ln2/λ = τln2 = 0.693τ
放射性活度:放射源在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数目。
A = λN = Aoe**(-λt) 国际单位,贝克勒尔(Bq, 1次衰变/秒),老的是居里(Ci)
放射性强度:单位时间内放出的某种射线数目,单位与放射性活度相同,若一次衰变只放出一个粒子,则数值也与放射性活度相同。
第三章 辐射来源
3.1天然辐射源
宇生放射性核素0.01mSv
食入放射性核素0.3mSv
地面γ辐射0.5mSv
宇宙射线0.4mSv
吸入放射性核素1.2mSv
宇宙射线:海拔高,剂量率增大,2km后迅速上升,20km最大。
陆生放射性核素:232Th开始,经过十次衰变,稳定到208Pb。
3.2人工辐射来源
矿物开采:煤、磷酸盐
医疗检查和诊断:增加趋势
核试验
原子能工业中核燃料的提炼、精制和核燃料元件的制造。
科研使用
第四章 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规律
4.1 α粒子与物质相互作用(一)
损失能量;产生物理效应,进而产生化学、生物效应。
带电粒子:轻带电粒子(正负电子),重带电粒子(α粒子,质子),重离子(Z>2,A>4)
光子:γ射线,X射线
中子:n
转化:
中子与物质作用转化为α,p,T
γ,X物质作用转化为正负电子
载能带电粒子在靶物质中的慢化过程:①电离损失:与靶物质原子中核外电子的非弹性碰撞过程;②辐射损失:与靶原子核的非弹性碰撞过程;③核碰撞损失:与靶原子核的弹性碰撞过程;④电子碰撞损失:与核外电子的弹性碰撞过程。
前两种是主要的。
4.1 α粒子与物质相互作用(二)
与原子核非弹性碰撞,伴随发射电磁辐射——韧致辐射。
α粒子激发:使靶原子核从低能状态转变到高能状态。
退激时以光的形式放出能量。
带电粒子与核外电子发生非弹性碰撞,以使靶物质原子电离或激发的方式而损失能量,称为电离损失。是带电粒子在物质中损失动能的主要方式。
4.1 α粒子与物质相互作用(三)
能量损失率:单位路径上引起的能量损失。
轨迹与射程:接近直线。
4.1 α粒子与物质相互作用(四)
吸收材料密度大,原子序数高的,阻止本领大。
与速度和电荷数有关。
重带电粒子都是带正电的离子
平均电离能:射线在物质中产生大量的电子和正离子,通常把一个电子和一个正离子叫离子对,产生一个离子对平均消耗的能量称为平均电离能。只与物质的性质有关,与射线的种类,能量的大小无关。
比电离:带电粒子在物质中单位路程上形成的离子对。
4.1 α粒子与物质相互作用(五)
路程:轨迹长度
射程:入射粒子在吸收物质中的入射长度。
平均射程:大量粒子射程的平均值,或剩余粒子数量为初始时一半是的射程。
能量相同的α粒子具有差不多相同的射程。
略有统计涨落。
标准状态下,空气中的平均射程 0.318E1.5αcm
小结:
主要与核外电子发生相互作用,很少与原子核直接作用。
靠近电子时能形成电离或激发。
速度下降,电离能力增强,在运动最后时刻,电离率达到峰值。
能量耗尽之时,将与2个电子结合形成氦原子。
穿透距离:5MeV空气3.6cm,哺乳动物细胞组织4μm,距离与密度成反比。
危害:外照射较小,内照射很大,能量沉积密度大。
4.2 β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一)
与α很大差别,质量小(变向易)、运动速度快(停留短电离弱)、带电少(电离弱)。
电离特点
在能量不很高时,电离和激发是主要损失能量机制。
高能时电离能力变弱。
电子通过物质时,平均每产生一对正负离子所消耗的能量和重荷电粒子的平均电离能的数值相同。
4.2 β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二)
高能β射线防护,主要是屏蔽韧致辐射。
β核碰撞:质量小,散射角度大,甚至反散射,运动轨迹曲折。
湮没辐射:当一种粒子与其反粒子相互作用并且终止各自的存在而产生的辐射。
电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电子与激发:电子能量较低时,电离损失是主要的。
韧致辐射与切伦科夫辐射:高能时辐射损失是主要的。
核散射:运动轨迹曲折。
正电子湮没。
4.2 β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三)
路程轨迹长度远大于它的射程。能量连续分布。
多次闪射,轨迹曲折。
β射线与物质作用会产生韧致辐射,内层用低原子序数的材料屏蔽β射线,减少韧致辐射。常用塑料、有机玻璃、铝。外层用高原子序数的材料屏蔽,低能时电离损失为主,常用铝板,铁板等。
4.3 γ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一)
是伴随α、β衰变产生的,是一种波长极短的电磁辐射。
光电效应:γ光子与原子整体相互作用,几乎全部能量转移给某个束缚电子的动能,使之发射出去(成为光电子),光子本身消失。
4.3 γ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二)
康普顿散射:入射γ光子与靶原子核的核外电子发生散射,这种过程就是康普顿效应。入射γ光子的一部分能量转移给电子,使它成为反冲电子,光子的运动方向和能量发生变化。
电子对效应:当入射γ射线(光子)能量较高时,当它从原子核旁经过,入射光子转化为一个正电子和一个电子的过程。
4.3 γ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三)
用于X射线,γ射线屏蔽材料:
铅,原子序数大,抗腐蚀性好,有很强减弱能力。缺点,成本高,强度差,不耐高温。较大时要用钢做结构骨架。
铁,成本低,易获得,加工容易。缺点,屏蔽性能比铅差。
4.4中子与物质相互作用
不带电,不能直接使原子电离,但容易进入原子核引起核反应。
碰撞前后体系动能守恒,动能分配发生变化,原子核获得动能,成为重带电粒子,物质电离,中子慢化。
中子非弹性散射:入射中子的一部分动能转变为靶核的内能,使靶核处于激发态,通过发射γ射线回到基态。需考虑γ射线屏蔽的问题。
用于中子屏蔽材料:水、石蜡、聚乙烯。

错题
原子与原子核第二章第一节测试

  1. 原子是由质子和电子组成,质子的个数称为原子序数 (错误,还有中子)
    2.原子核的质量等于组成原子核的质子和中子质量之和 (错误,要小于,少的质量转变为能量)
    3.现代物理观点认为,原子及原子核是物质结构的(微小单元,还有更小的,夸克等)
    4.根据质能关系E=mc2,与一个原子质量单位相对应的能量为(931.5MeV,死记吧)
    5.入射带电粒子与靶物质原子的核外电子发生相互作用(电离或激发)而损失能量的方式称为( 电离能量损失,韧致辐射是入射粒子本身运动速度方向和大小改变带来的损失,弹性散射是粒子速度方向改变,大小不变。)
    放射性第二章第二节测试
    1.常用作α放射源的:234Th和235U。
    2.属于β衰变的:β+衰变,β﹣衰变,轨道电子俘获
    3.常用的放射性活度的派生单位:表面活度、比活度、放射性浓度。
    4.常用的α放射源:234Th、238U、235U
    5.γ射线、X射线和中子射线对人体的相对危害性主要是外照射(正确)
    6.常用作α放射源的:235U
    7.常用作β放射源的:3H(氚)
    8.常用作γ放射源的:60Co
    9.不属于常用放射性活度派生单位的:衰变常数
    衰变规律第二章第三节测试
    1.属于工业辐照应用的:放射性测井、工业CT
    2.放射性衰变符合幂函数衰减规律:错误。
    3.半衰期T1/2和衰变常数λ的关系是:T1/2=ln2/λ
    天然辐射来源第三章第一节测试
    1.核医学实践中常用的放射性核素,属于极毒核素的是:234U,232U。
    人工辐射来源第三章第二节测试
    1.属于工业照射γ射线源的核素:C137Cs,60Co
    2.C-M计数管只能用于射线强度的测量而不能用于射线能量的测量:正确
    3.C-M计数管既能用于射线强度的测量也能用于射线能量的测量:错误
    4.属于人工辐射的是:矿物开采与应用、核试验。
    α粒子与物质相互作用第四章第一节测试
    1.当前,最大的并在不断增加的人工电离辐射源是核设施或核电站:错误,是医学照射吧。
    β与物质相互作用第四章第二节测试
    1.气体电离按照工作电压分为五个工作区域:Ⅰ(复合区)、Ⅱ(饱和区)、Ⅲ(正比区)、Ⅳ(盖革区)、Ⅴ(连续放电区):正确
    γ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第四章第三节测试
    1.γ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电子对效应。

《辐射剂量学与辐射防护基本知识》
第一章 辐射剂量学基础
1.1 辐射场的物理量和单位
认识历史:初期——盲目利用阶段;中期——逐步认识阶段;近期——深入研究阶段。

国际组织:国际辐射单位与测量委员会(ICRU)
1.1.1 粒子注量
在辐射场中,如果进入到以P点位球心,大圆面积为da的球的总粒子数为dN则称P点的粒子注量为 φΦ= dN/da。
单位是个/m²。
1.1.2 粒子注量率
在辐射场中,单位时间内某点P的粒子注量。
φ = dΦ/dt
1.1.3 能量注量
在辐射场中,如果进入到以点P为球心,大圆面积为da的球的总电离辐射能量为dR则称P点的能量注量为Ψ=dR/da。国际单位制是J/m²。
1.1.4 能量注量率
ψ=dΨ/dt,W/m².s
1.1.5 粒子注量与能量注量的关系
Ψ = EΦ
练习错题
1.下列对核电站剂量描述正确的是:每日个人外照射剂量的调查水平为1mSv,单日个人外照射剂量的干预水平为2mSv,连续12个月个人外照射剂量的预警水平为10mSv,连续12个月个人外照射剂量的干预水平为15mSv。

1.2辐射剂量学中的量
吸收剂量:等于授予某一小体积内物质的辐射能量除以体积内物质的质量。
D = de/dm,单位为戈瑞(Gy),也有拉德(rad),1Gy = 100rad
授予能:电离辐射授予某一体积元的能量中,被该体积元内物质所吸收的那一部分能量。
1.2.1吸收剂量率
单位时间内物质的吸收剂量。
单位戈瑞每秒(Gy/s)。
1.2.2比释动能:描述中子把能量传递给带电粒子的过程。
转移能:指高能中性粒子在某一体积元内转移给次级带电粒子的动能的总和。
1.2.3照射量
指在空气中的某一小体积内,X或γ射线与空气原子、分子相互作用产生的全部带电粒子(电子和正粒子)完全被空气所阻止时,在该小体积中所产生的任一种符号的离子总电荷的绝对值dQ与小体积内空气质量dm的比值。X = dQ/dm 单位库伦/kg,也叫伦琴。
照射量与能量当量:在空气中某处小体积内的比释动能就是照射量对应的能量当量。
照射量与电荷当量:在空气中某处小体积内的照射量就是该处的比释动能对应的电荷当量。
照射量率:指空气中某处,单位时间内的照射量,即δX = dX/dt
错题
1.医疗照射的辐射防护基本原则包括:核剂量约束;防护最优化;正当性判断;安全最优化。
2.工艺操作和生产流程中作好内照射防护的措施主要有两条原则:包容和集中;稀释、分散和去污。
3.比释动能是直接电离粒子与物质相互作用时,在单位质量的物质中产生的带电电离粒子的动能总和:错误
4.焦耳/千克是剂量当量单位,库伦/千克是照射量单位:正确
5.辐射损伤随机效应的特点是:效应的发生率与剂量无关。

1.3.辐射专业防护中的量
1.3.1与个体相关的辐射量
当量剂量(H) 希沃特(Sv)
当量剂量率(H.) 希沃特每秒(Sv/s)
标称概率系数(P) %每希沃特(%/Sv)
有效剂量(E) 希沃特(Sv)
辐射权重因子 Wr
组织权重因子 Wt
当量剂量:在某个人体组织中,受到R类型辐射引起的当量剂量为:Ht,r = Dt,r×Wr 辐射权重因子越高,潜在危害程度越高。单位,希沃特(Sv) = 1J/kg = 1000mSv。
辐射权重因子:光子,电子较小,中子、质子、α粒子、裂变碎片、重核等较大。
注意:只有在描述缓慢积累的剂量时是准确的,当短时间内受到较大剂量照射时,当量剂量描述的潜在危险程度并不准确。剂量相同,生物效应基本相同,无论受到的辐射种类是什么。
剂量当量:(人体)组织中某点的剂量当量H为该点的吸收剂量D、辐射品质因数Q和其它所有修正因子后得到的。
当量剂量率:指单位时间内,物质吸收的当量剂量。单位Sv/s
标称概率系数与有效剂量
分辨剂量的方法:①看单位,如果使用Gy作为单位,则通常是吸收剂量。如果使用希沃特(Sv)作为单位,则可能是当量剂量和有效剂量。②看上下文,如果描述的是某个器官的效应一般是当量剂量,如果是全身一般是有效剂量。
与群体相关的辐射量:集体有效剂量。
日常活动的有效剂量
本地照射 2.4mSv/年
宇宙线 0.4-2
高空飞行 3(1000小时)
吸烟 0.5-2
核医学显像 3.6(全身)
胸透 1.1
颅部CT 2
腹部CT 10
测试错题
1.有效剂量是指:确定照射水平下,全身受到的均匀照射。
2.待积当量剂量是人体单次摄入放射性物质后,某一器官或组织在τ年内将要受到的累积的当量剂量,规定τ为成年人50年,儿童70年
3.直线加速器作为远距离外照射治疗设备,其能量大小范围为:大于1MeV

1.4 一些确定性效应的阈值
睾丸(暂时不育 0.15Gy, 永久不育 3.5-6.0)
卵巢 (不育 2.5-6.0)
晶状体 (可查出混浊 0.5-2.0 白内障 5.0)
骨髓 (造血机能低下 0.5)
全身急性受照
0-0.25Gy 无可检出的临床症状,可能无迟发反应
0.5 血相有轻度暂时性变化,可能有迟发反应,对个体不会发生严重的效应。
1 恶心、疲劳。达到1.25Gy以上时,有20%-25%的人可能发生呕吐,血相有显著变化,可能致轻度急性症状
4 50%受照个体可能死亡,存活者6个月内可能逐渐恢复。
>6 100%死亡
测试错题
1.即使剂量相同,不同种类辐射对人体伤害是不同的:错误。
2.放射治疗医生制定患者放射治疗方案时,考虑的最主要事项是:确定辐射类型。

第二章 电离辐射的生物效应
2.1 影响电离辐射生物效应的主要因素
电离辐射有益的生物学效应:杀死有害细菌和病变细胞;突变育种;辅助诊断、缺陷检查;痕量物质检测。
有害的生物学效应:杀死正常细胞;使基因突变,诱发癌症和遗传性疾病;增加心血管疾病、中风、消化疾病和呼吸疾病的发病风险。
趋利避害。
影响因素:
与辐照性质相关因素:相同能量下,α射线的电离能力最强,穿透能力最弱。γ、X射线和中子射线的穿透能力均较强,尤其高能中子。
辐射剂量与生物学效应:存在相关性,剂量越大发生生物学效应的程度或概率越大。半致死剂量:鼠2.5(Gy),狗、山羊3.4,人4.0,猴6.0,大肠杆菌56,病毒200000。
辐射剂量率与生物学效应:剂量率越高,生物学效应越显著。相同剂量下,不同的剂量率也会带来不同的生物学效应。
分次照射:次数越少,生物学效应越显著,反之不明显。
照射部位:承受能力不同。
照射面积:面积越大,生物学效应越显著。
单向照射、多向照射。
与受照机体有关的因素:
种系的放射敏感性;
发育过程中的放射敏感性;
不同组织和细胞的放射敏感性;
亚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的放射敏感性。
测试错题
1.X射线诊断利用的是X射线特有的感光效应、荧光效应和穿透作用。
2.人的胚胎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对辐射的敏感性会发生变化,妇女在怀孕的前三个月辐射对胎儿的危害性最大:错误(貌似是对的?)
3.属于核子仪应用的是:静电消除器、密度仪、料位计、测厚仪。

2.2电离辐射的生物学作用原理
电离辐射开始作用:通过直接和间接作用,形成生物自由基,激发反应,引发分子变化,从而引起生物代谢变化,造成突变,远期效应。或者生物化学变化,亚显微损伤,可见损伤,细胞死亡等。
水分子被电离和激发后的主要产物就是H自由基和OH自由基,约50%的辐射生物学效应是由这两种自由基引起的,剩下的约50%生物学效应与生物大分子被直接电离有关。
直接作用:辐射直接作用于多糖,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上,使这些分子直接电离造成其生物学功能的改变。
间接作用:产生自由基,作用于大分子。
电离辐射靶学说:生物结构中对辐射敏感的部位,损伤引发某种生物学效应。电离辐射以离子簇的形式撞击靶区,概率服从泊松分布;单次或多次击中靶区可以产生某种放射生物学效应。
测试错题:
1.辐射防护应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是:个人剂量限值、辐射防护最优化、辐射实践的正当化。
2.有效剂量是指:确定照射水平下,全身受到的均匀照射。
3.照射量是表示X射线或γ射线在空气中产生电离大小的物理量。
4.下列设备属于核医学实践设备的是:X射线CT。

2.3 电离辐射的生物学效应
分子生物学层上
辐射对生物大分子的作用:造成DNA损伤和代谢改变;使细胞膜的理化性质和功能改变;诱发染色体畸变。
细胞核对射线敏感:DNA单链断裂,双链断裂,氢键断裂和碱基损伤
DNA修复:完全修复、部分修复、无法修复、错误修复。
DNA合成抑制:核苷酸合成障碍、错误修复影响正常合成、破坏DNA复制调控机制、抑制DNA聚合酶形成。
DNA分解代谢增强:DNA分解加速、受照剂量越高,分解速度越快。
对细胞膜影响:影响膜蛋白和膜脂质、影响膜的理化性质和受体功能。
对膜蛋白的影响:破坏组成膜的蛋白质化学键,从而破坏蛋白质结构,影响细胞膜功能;改变膜结合酶活性,进而影响细胞膜功能。
对膜脂质的影响:产生的自由基会使膜脂质的各种不饱和脂肪酸过氧化。
对膜理化性质、膜受体功能的影响。
对染色体影响
诱发基因突变。
测试错题
1.下列放射性核素的污染来源中,属于核医学实践中放射性核素内污染来源的是:患者的尸检、动物实验。

2.4 电离辐射的远期效应
效应出现的范围:躯体效应、遗传效应。
效应出现时间:近期效应、远期效应。
效应发生规律:随机性效应、确定性效应(组织反应)。
随机性效应:指由于体细胞突变而在受照个体内形成的癌症,和由于生殖细胞突变而在气候带身上发生的遗传性疾病。随机性效应发生的概率与受照射剂量正相关,但严重程度与剂量无关。没有0阈值。
致癌效应:
辐射是致癌剂也是致突剂,发病率随剂量增加成正比增加。
机制: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病毒活化;免疫抑制;细胞动力学和激素调节变化。
诱发肿瘤以白血病、甲状腺癌、乳腺癌和肺癌常见,受照剂量为数Gy时,发生这些肿瘤的潜伏期从3y至26y不等。
确定性效应:指电离辐射使一个器官或组织内有足够的细胞被杀死或丧失功能,从而引起有害组织的反应。有阈值剂量,低于这个剂量不会发生确定性效应。超过就一定会。超过阈值剂量后,确定性效应的严重程度随剂量增加而增加。
常见的确定性效应:血液系统疾病、放射性白内障、射线致寿命缩短、胎儿效应及对幼儿的影响、生殖系统的变化。
测试错题
1.临床放射治疗用的医用加速器属于:低能加速器。
2.下列设备属于放射性治疗设备的是:表面敷贴器、钴治疗机。
3.电离辐射技术的医学应用(统称医用辐射)包含X射线诊断、放射治疗学、临床核医学。
4.针对所关注的对象,属于肿瘤放射治疗的防护原则的是:放射治疗的正当性判断、剂量限值或指导水平、治疗过程的最优化。

第三章 辐射防护基本知识
3.1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
辐照的定义:是指无论何种原因使人员暴露在辐射场中的行为或过程。
分类:
职业辐照:工作人员由于他们的工作场所受到的照射。
医疗辐照:发生在对患者的诊断、介入和治疗过程中的照射。
公众辐照:除了职业照射和医疗照射外的其它所有照射。
源:指任何导致某个人或某一组人受到潜在的可计量的辐射剂量的物理实体和程序。
具体的源:一个物理上的实体、一个含有放射性物质和装置的设施、一个伴随电离辐射的程序或物理源组。
防护的基本任务:保护环境、保障从事放射性工作的人员和公众的健康,保护他们的后代、促进原子能事业的发展。
防护的目的:
①.保证不对伴随辐射照射的有益实践造成过度限制的情况下,为人类提供合适的保护。
②防止有害的确定性效应发生
③限制随机性效应的发生,使之合理达到尽可能低的水平。
3.1.2 辐射防护体系(实践正当性原则)
正当性原则:任何改变照射情况的决定都应当使利大于弊。
医疗照射的正当性:仅当权衡利弊,证明医疗照射给受照个人或社会带来的利益大于可能引起的辐射危害时,该医疗照射才是正当的。
(个人)剂量限制原则:在符合(社会)正当性原则的同时,应对个人的受照剂量和潜在照射危险加以限制。
辐射防护最优化原则:对于来自一项实践中的任一特定源的照射,应使辐射防护最优化,使得在考虑了经济和社会因素之后,个人受照剂量的大小、受照射的人数以及受照射的可能性均保持在可合理达到的尽量低水平。这种最优化应以该源所致个人剂量和潜在照射危险分别低于剂量约束和潜在照射危险为前提条件(治疗性医疗照射除外)。
最优化目标:① 相对于主导情况确定出最优化的防护与安全措施,确定这些措施时应考虑可供利用的防护与安全选择以及照射的性质、大小和可能性;②根据最优的结果制定相应的准则,据以采取预防事故和减轻事故后果的措施,从而限制照射的大小及受照射的可能性。
剂量约束:除了医疗照射之外,对于一项实践中的任一特定的源,其剂量约束和潜在照射危险约束应不大于审管部门对这类源规定或认可的值,并不大于可能导致超过剂量限值和潜在照射危险限值的值。
潜在照射危险约束:对任何可能向环境释放放射性物质的源,剂量约束还应确保对该源历年释放的累积效应加以限制,使得在考虑了所有其他有关实践和源可能造成的释放累积和照射之后,任何公众成员(包括其后代)在任何一年里所受到的有效剂量都不超过剂量限值或潜在照射危险限值的值。
医疗照射指导水平
职业人员 连续5年内年平均有效剂量20mSv,任何一年最大有效剂量50
公众 1,5
年当量剂量
职业人员 眼睛150,皮肤500,四肢500
公众 眼睛15,皮肤50
测试错题
1.医疗照射的辐射防护基本原则包括:医疗照射的核剂量约束、安全最优化、防护最优化、正当性判断。
2.辐射防护最优化与ALARA(合理可行尽量低)原则是一回事:正确。

3.2辐射防护标准和各种限值
相关技术标准:GB18871-2002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标准。第GSR Part号国际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安全标准。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第103号出版物。
导出限值:根据源和工作环境的具体情况自行计算一个限值。
参考水平:当工作场所或相关人员的某个辐射量达到某个值时,我们就需要根据这些值的大小采取相应行动。记录水平、调查水平、干预水平。
测试错题
1.在进行中子的剂量监测和评估时,正确的是:中子能量越小,其品质因数越低;中子不能直接被探测到;能量大的中子不一定比能量小的中子的品质因子较大。
2.辐射防护标准一般分为:基本限值、导出限值、参考水平、管理限值。
3.不能减少个人受照射时间的是:增加屏蔽。
4.辐射防护标准体系中的参考水平是对辐射量的值制定一些采取某种行动的标准,包括调查水平、干预水平:正确
5.辐射防护标准体系中的辐射有效剂量限值包括天然本底和医疗照射:正确
6.个人剂量限值对辐射工作人员来讲是安全与危险的分界线:错误

3.3 外照射及其防护
外照射的含义:辐射源位于体外,电离辐射由外部射入人体。
防护基本原则:尽量减少或避免射线从外部对人体的照射,使受照剂量不超过剂量限值。
思路:
时间防护:尽可能减少照射时间。
距离防护:尽可能加大与源的距离。平方反比定律。
屏蔽防护:用特定物理性质的材料遮挡射线。
防护X射线γ射线,用原子序数高密度大的物质。
①铅和贫铀:效果好,价格高,铅易变形
②铁(钢):效果较铅差,但强度高
③普通混凝土和重混凝土,易形成各种形状,但重混凝土成本高。
④水:可以随时存储放射源,但水中的盐类在射线作用下会产生有毒气体。
带电粒子的防护:β(电子),质子,α(氦核)和其它重核元素,除了β,其它穿透能力都较弱,比较容易屏蔽。
β射线会产生韧致辐射而产生X射线,所产生的X射线最大能量近似等于入射β射线的最大能量。
屏蔽需要两层材料:烯基塑料、有机玻璃或铝;第二层为铅、铁和混凝土等。
中子射线会产生伽马射线,中子慢化,中子与物质原子核相互作用逐渐损失能量的过程称之为中子慢化,只有中子被慢化后才能被(n,γ)俘获过程被原子核有效吸收。
常用中子射线屏蔽材料:水、混凝土、石蜡、聚乙烯、锂和硼。
测试错题
1.用含氢物质(水、石墨、聚乙烯等)来屏蔽中子射线的效果最好:正确
2.外照射指射线照射人体后只造成对人体组织的损伤。例如,γ射线照射造成体内深部损伤,β射线伤害皮肤及眼睛的晶状体:正确
3.对中子慢化(减速)最有效的材料是:含氢物质。

3.4内照射及其防护
内照射:通过吞咽、呼吸、皮肤、粘膜组织或伤口渗透进入人体,并在体内发出电离辐射。
放射物质进入人体的途径:吸入、食入、皮肤渗入、伤口侵入。
放射性物质排出体外的途径:进入人体的放射性核素通过人体新陈代谢经呼吸、汗液、尿液和粪便等排出体外。
非密封源和密封源:没有壳体包裹,可能向周围环境扩散的放射源,称为非密闭放射源。有壳体包裹,或放射性物质不能向周围扩散的放射源称为密封放射源。
外照射:多见于密闭源,危害方式是电离,常见致电离粒子:高能β,γ,X和n,照射特点是间断。
内照射:多见于非密闭源,危害方式是电离、化学毒性,常见致电离粒子:α、β,照射特点是持续。
包容:就是指操作放射源时,将放射源用额外的容器密封起来,在通风橱、手套箱或单独的密闭房间(热室)中操作。
隔离
净化
表面污染控制
稀释
放射性废液废物处理。
以包容、隔离、净化为主要手段,稀释为辅助手段。
放射工作场所分级
放射性核素的毒性分组
极毒组:241Am, 223Ra
高毒组:60Co,90Sr
中毒组:131I,137Cs
低毒组:40K,14CO2
工作场所按照源的活度大小来分级,分甲乙丙三级。
测试错题
1.从废液中回收容易裂变材料时,应考虑(核临界)的安全问题。
2.设备、地面、墙壁经采取适当的去污措施后,仍超过污染控制水平,经辐射防护部门同意,可以适当提高控制水平,但不得超过控制水平的。

《辐射安全与防护法律法规》
第一章 辐射安全与防护法律法规
1.1 概述
国家法律《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国务院条例《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管理条例》《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条例》
部门规章:《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许可管理办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
国家标准 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监管体系:监管机构
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保主管部门
国务院公安、卫生等部门。
核技术利用有关术语
放射性同位素:指某种发生放射性衰变的元素中具有相同原子序数但质量不同的核素。
放射源:是指除研究堆和动力堆核燃料循环范畴的材料以外,永久密封在包壳里的或者紧密地固结在覆盖层里并呈固态的放射性物质。
非密封放射性物质:是指非永久密封在包壳里或者紧密地固结在覆盖层里的放射性物质。
射线装置:指X线机、加速器、中子发生器以及含放射源的装置。
废旧放射源:指已经超过生产单位或者有关标准规定的使用寿命,或者由于生产工艺的改变、生产产品的更改等因素致使不再用于初始目的的放射源。
辐射事故: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或者放射源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人员受到意外的异常照射,或有环境污染后果。
放射性物品:是指含有放射性核素,并且其活度和比活度均高于国家规定的豁免值的物品。
放射性废物:是指含有放射性核素或者被放射性核素污染,其放射性核素浓度或者比活度大于国家确定的清洁解控水平,预期不再使用的废弃物。
转让:是指除进出口、回收活动之外,放射性同位素所有权或者使用权在不同许可证持有者之间的转移。
退役:是指采取去污、拆除和清除等措施,使核技术利用项目不再使用的场所或者设备辐射剂量满足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主管部门不再对这些核技术利用项目进行辐射安全与防护监管。
伴有产生X射线的电器产品:指不以产生X射线为目的,但在生产或者使用过程中产生X射线的电器产品。

第二章 辐射安全与防护的相关法律法规
2.1 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放射性污染:人类活动造成物料、人体、场所、环境介质表面或内部出现超过国家标准的放射性物质或射线。
立法原则:
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严格管理,安全第一
目的:防治放射性污染,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促进核能,核技术的开发与和平利用
建立严格的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律制度
明确法律责任,从严查处违法行为。
国家对放射性污染统一监督管理。
业主的责任。
建立了放射性污染防治的有关制度:
安全许可;三同时验收;监测与监督,报告排放;机构人员实行考核与资格认定制度;核事故应急制度;备案制度;放射性固体废物专营和许可制度;核设施退役和放射性废弃物处理费用预提。
注册核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
测试错题:
1.所有从事辐射工作的单位在建设前都应编制环境评价文件,国家对环境影响文件的编制实行分级(资质管理)制度。
2.《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于(2003年10月1日)开始施行
3.特别重大辐射事故的应急响应由国家环境保护部组织实施。
4.《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规定,与核设施相配套的放射性污染防治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5.核技术应用中,由于例行操作中发生失误使得放射源处于未被屏蔽状态,不属于辐射事故:正确
6.按照《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规定,放射治疗模拟定位机属于Ⅱ类医用射线装置:错误
7.辐射事故按照发生事故的原因分为责任事故和技术事故两类:错误(医疗事故吧?)
8.下列辐射事故中,属于特别重大辐射事故的有: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3人以上(含3人)急性死亡的辐射事故;放射性物质泄漏,造成大范围(江河流域,水源等)放射性污染事故;Ⅰ、Ⅱ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并造成大范围严重辐射污染后果的事故;

2.2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与防护条例》
2005年12月1日施行。
使用范围:中国境内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及射线装置的。
监督管理部门: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放射源分类
环保部2005年62号公告
原则:以人为本:基于放射源可导致的,潜在的确定性健康效应。
取决于源的物理性质,同时与源的使用方式,实践的条件等其它因素有关。
一类:极高危险源:没有防护下,接触这类源几分钟到1个小时就可致人死亡。
二类:高危险源,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小时至几天可以致人死亡。
三类:危险源,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小时就可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接触几天至几周也可致人死亡。
四类:低危险源,基本不会造成永久性损伤,但长时间、近距离接触这些放射源的人可能造成可恢复的临时性损伤。
五类:极低危险源。不大可能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
只与核素、活度有关,便于操作。
非密封源分类
按放射性核素日等效最大操作量分为甲乙丙三级。
甲级:>410^9(Bq)
乙类:2
10^7 - 410^9
丙类:<2
10^7
甲、乙、丙级参照一、二、三类管理。
源的聚集:用总活度对源进行分类。
射线装置分类
一类:高危险射线装置,发生事故时可以使短时间受照射人员产生严重放射损伤,甚至死亡,或者对环境可造成严重影响。(能量大于100MeV医用加速器)
二类:中危险射线装置,较严重放射损伤(放疗用设备,X射线深部治疗机)
三类:低危险射线装置,一般不会造成受照人员的放射损伤。(大部分X线机等)
许可制度
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单位,应当按规定取得许可证。
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进行放射诊疗的医疗机构,还要取得医疗放射许可。
转让放射性同位素:申请,转入、出单位在转让完成20日内,向省环保部门备案。
辐射事故应急处理
根据程度,分为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较大事故、一般事故四个等级。
根据原因:责任事故、技术事故、其它事故。
性质:超剂量照射事故、表面污染事故、丢失放射性物质事故、放射性泄漏事故。
特别重大辐射事故:
①一二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造成大范围严重辐射污染后果;②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3人以上(含3人)急性死亡;③放射性物质泄漏,造成大范围(江河流域、水源等)放射性污染事故;④国外航天器在我国境内坠落造成环境放射性污染事故。
重大辐射事故:
①一二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或者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2人一下(含2人)急性死亡或10人以上(含10人)急性重度放射病,局部器官残疾。②放射性物质泄露,造成局部环境放射性污染事故。
较大辐射事故:
①三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或者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9人一下(含)急性重度放射病、局部器官残疾。②铀(钍)矿尾矿库垮坝事故。
一般辐射事故:
①四、五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或者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人员受到超过年剂量限值的照射。②铀(钍)矿、伴生矿严重超标排放,造成环境放射污染事故。
辐射事故主要类型
①人员受超剂量照射;②放射性物质丢失、被盗、失控;③放射性污染。
辐射事故应急处理:
①应急预案,应包括:应急机构和职责分工;应急人员组织、培训及应急和救助的装备、资金物资准备等
②应急处理和报告程序:2h以内。

2.3 《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管理条例》
2010年1月1日实施
在运输环节还需要遵守普通危险货物的管理要求。
包装容器是保证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首要手段。
分类管理:管理重点是一类放射性物品。
《放射性废物管理条例》
2012年3月1日实施
指含有放射性核素或被放射性核素污染,其放射性核素浓度或者比活度大于国家确定的清洁解控水平,预期不再使用的废物。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
2006.3.1施行
国务院发证的:
生产放射性同位素,销售使用一类及甲级场所。
省级:
除一类以外的,乙级丙级非密封源工作场所。
可委托下一级。
辐射安全培训级别:高级、中级和初级。
复训:每4年一次。
测试错题:
1.从事(使用三类射线装置的)活动,辐射工作单位的辐射安全许可证由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审批颁发。
2.从事(生产二类射线装置的)活动,辐射工作单位的辐射安全许可证由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审批颁发。
3.下列设备属于核医学实践设备的是(X射线CT)
4.从事(销售三类放射源)活动,辐射工作单位的辐射安全许可证由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审批颁发。
5.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9人以下(含9人)急性重度放射病、局部器官残疾的辐射事故,属于较大辐射事故。
6.属于重大辐射事故的有:一二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的辐射事故;一二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并造成大范围严重辐射污染后果的事故。
7.属于一般辐射事故的有: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人员受到超过年剂量限值的照射;四五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的辐射事故。铀(钍)矿、伴生矿严重超标排放,造成环境放射性污染事故。
8.从事销售三类射线装置的活动,是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的活动项目。
9.放射性同位素诊疗技术和医用辐射机构的准入管理的监管机构是:卫生部门。
10.使用、销售五类放射源的,是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的活动项目。
11.转入、转出放射性同位素的单位应当在转让活动完成之日起(20)内,分别将一份放射性同位素转让审批表报送各自所在地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12.从事使用、销售Ⅰ类放射源的活动,辐射工作单位的辐射安全许可证由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审批颁发,国家环境保护部门备案:错误,还是国家环保部门审批颁发。
13.根据GBZ131—2002《医用X射线治疗卫生防护标准》,当X射线额定管电压大于150KV时,治疗状态下X射线源组件的空气比释动能率控制值为距源组件表面50mm处,不应当超过300mGy/h
14.GB18771-2002关于应急照射的叙述,正确的是:计划执行前必须履行相应的批准程序;应急照射事先必须周密计划;应急照射的剂量水平应在标准范围内。
15.下列哪类辐射事故的应急响应由国家环境保护部组织实施:特别重大辐射事故

考试错题
1.辐射防护标准体系中的参考水平是对辐射量的值制定一些采取某种行动的标准,包括调查水平、干预水平:正确。
2.下列获取放射性核素的方式中,不属于核医学中常用的放射性核素的主要获取方式是:天然元素中提取。
3.直线加速器作为远距离外照射治疗设备,其能量大小范围为:大于1MeV。
4.辐射损伤随机效应的特点是:效应的发生率与剂量无关。
5.放射性衰变符合幂函数衰减规律:错误
6.属于放射性治疗设备的是:钴治疗机、表面敷贴器。
7.属于肿瘤放射治疗的防护原则的是:治疗过程的最优化、剂量限值或指导水平、放射治疗的正当性判断。
8.临床放射治疗用的医用加速器属于:低能加速器。
9.下列探测设备,属于气体电离探测器的是:正比计数管、G-M计数管。
10.属于气体电离探测器的是:正比计数管、电离室
11.我国的核应急状态分为:应急待命、厂房待命、场区应急、场外应急。
12.工艺操作和生产流程中作好内照射防护的措施主要有两条原则:稀释、分散和去污;包容和集中。
13.适合浅地层处置的废物必须满足在300年—500年内,比活度能降到非放射性固定废物水平的废物;要求固体废物处置系统能提供足够长的安全隔离期,通常低中放射性废物的隔离期大于500年。
14.β射线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通常采用有机玻璃、塑料和铝板等轻质物质来屏蔽β射线;屏蔽γ射线须选用原子序数较大的材料,常选用的是铅、钢铁、混凝土和水;对中子的屏蔽主要是选择适当的慢化剂和吸收剂,对快中子的慢化应该选用原子序数较小的物质;α粒子具有相当强的电离能力,在各种介质中会迅速的损失能量。因此可以用很薄的吸收材料就可以将其阻止
15.属于β衰变的是:β-衰变、β+衰变,轨道电子俘获。
16.常用作α放射源的是:238U;234Th;235U
17.常用作α放射源的是:234Th, 235U
18.屏蔽β射线要用(低Z物质)
19.热释光剂量计能够复查测量结果:错误
20.属于人工辐射的:核试验、核事故。
21.属于人工辐射的是:放射性同位素应用;核事故。
22.就辐射危害程度来说,内照射时,α粒子>β粒子>γ射线:正确
23.所有从事辐射工作的单位在建设前都应编制环境评价文件,国家对环境影响文件的编制实行分级(资质管理)制度。
24.国家对从事放射性污染防治的专业人员实行(资格管理)制度,对从事放射性污染监测工作的机构实行资质管理制度。
25.下列从事的(销售二类放射源的)活动,是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的活动项目
26.属于一般辐射事故的有: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人员受到超过年剂量限值的照射;铀(钍)矿、伴生矿严重超标排放,造成环境放射性污染事故
27.工业射线探伤辐射设备—X射线机,按照结构分为三类,即固定式、便携式、移动式。

我发文章的三个地方,欢迎大家在朋友圈等地方分享,欢迎点“在看”。
我的个人博客地址:https://zwdnet.github.io
我的CSDN博客地址:https://blog.csdn.net/zwdnet
我的微信个人订阅号:赵瑜敏的口腔医学学习园地

欢迎打赏!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