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牙合》读书笔记3

第8章 可摘局部义齿的调牙合
若患者没有明显口颌系统功能异常,设计RPD时,应维持原有咬合状态不改变。修复计划应尽量不改变余留天然牙所确定的ICP,并尽量不改变原有天然牙对下颌功能运动的引导方式。
相应的折衷设计:①ICP时,推荐使用“尖-卵圆窝”接触;②对于混合支持式和粘膜支持式义齿,调颌时要考虑到义齿的下沉现象,选磨ICP接触点时,当达到重咬时天然牙与义齿均匀接触,以缓冲RPD下沉与天然牙正常动度之间的差异。当轻咬时,可能出现义齿早接触,不可贸然调磨,需反复确认,综合判断。
(一)下颌双侧游离缺失的情况

ICP:义齿与天然牙应达到均匀接触,调颌时应注意
1.余留天然牙上的咬合点修复后应保持与术前一致(不包括支托上的咬合点)
①若在设计牙合支托的部位,天然牙上原本有咬合接触点,修复后该接触点需完全在牙合支托上,避开支托与牙体组织的边缘线,并且该接触点的紧密程度应低于天然牙的接触点,预留间隙以便容受活动义齿的动度,推荐调磨到用100μm厚的咬合纸检查有均匀印迹,而用40μm厚的咬合纸检查无印迹。
②若在设计牙合支托的部位,天然牙上原本无咬合接触点,修复后也不应该有咬合接触点存在。
2.人工牙设计成尖-卵圆窝接触,接触点应位于人工牙的中央窝或支持尖顶,当用40μm厚的咬合纸检查,重咬时应与天然牙一起达到均匀接触。
功能运动
前牙完整,功能运动应该完全由前牙引导,修复时不应改动。修复后,人工牙上只保留牙尖交错牙合接触点,消除功能运动过程中的接触点。
第9章 全口义齿调颌
固位与稳定差:采用平衡颌的接触方式来增加稳定性。
支持力差:折衷设计咬合接触,减小功能负荷和侧向力,以牺牲效率的方式换取舒适度。
ICP的要求:
①稳定、均匀:双侧后牙均匀、稳定接触,前牙不接触或轻接触。
使用100μm厚的咬合纸进行检查时,咬合印迹在全牙列均匀分布,使用40μm厚的咬合纸进行标记时,咬合印迹均匀分布在后牙区,前牙无印迹。
②尖-卵圆窝接触:替代三点接触,降低牙尖斜度,减小侧向力,减少疼痛。
若牙槽嵴条件差,可减少咬合接触点数目,仅保留上颌腭尖与下颌中央窝的接触点,设计为舌侧集中牙合,减少功能负荷,并增加义齿稳定性。
还可以扩大尖-卵圆窝接触的矢状向自由度,用长正中牙合的接触方式,在矢状向有一定自由度,便于增加义齿的稳定性。
前伸平衡颌
理想状况下,切道斜度、平衡牙尖斜度和髁道斜度三者应相互协调,分别对应的下切牙切端、平衡牙尖和髁突运动轨迹应该位于同心圆上,可以保证前伸时前后牙同时接触。

通过调整下颌前牙切端和下颌后牙前伸时的接触点来达到前伸平衡。当调磨足量下颌后牙之后,还不能有效解除前牙开合,可以考虑调磨上颌后牙牙尖远中斜面。
侧方平衡颌
Wilson曲线的曲度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参数,当Wilson曲线的曲度,工作侧引导尖斜度以及非工作侧支持尖斜度匹配时,容易达到侧方平衡颌。
Wilson曲线曲度过小,会出现工作侧咬合干扰;可调磨工作侧的后牙引导尖(上颌颊尖或下颌舌尖),增加Wilson曲线曲度。如果Wilson曲线曲度过大,容易出现非工作侧咬合干扰。可调磨非工作侧的后牙支持尖(上颌腭尖或下颌颊尖),较小Wilson曲线曲度。

修复前完善的设计和精确的制作,是全口义齿达到理想咬合的前提。
(总结:活动义齿我做得不多,先看看吧。调颌的原则还是一样的,就是恢复患者原有的咬合状态,尽量不要改变。全口义齿有一定特殊性,主要是在功能运动时需要前后牙都接触,以维持义齿的稳定。全书就完了,种植修复调颌,正畸调颌还有特殊调颌这几章我略过了。另外没有充填后调颌,不过应该跟嵌体调颌差不多。)

我发文章的三个地方,欢迎大家在朋友圈等地方分享,欢迎点“在看”。
我的个人博客地址:https://zwdnet.github.io
我的个人博客地址:https://zwdnet.github.io
我的CSDN博客地址:https://blog.csdn.net/zwdnet
我的微信个人订阅号:赵瑜敏的口腔医学学习园地

欢迎打赏!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