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口腔数字化种植修复技术应用与进展-多个种植体及前牙美学种植的个性化印模技术

主讲人:王文洁老师

种植修复印模技术的要求

基本要求

  • 精确记录口腔内软硬组织的解剖形态
  • 种植体在口腔内的位置、方向通过印模复制到石膏模型
  • 使用成品转移体和替代体
  • 印模材凝固后具有一定硬度,能够带出并固定转移体
  • 使用人工牙龈

加成型硅橡胶的使用注意事项

  1. 避免使用橡胶手套,滑石粉和橡胶手套含硫化物影响聚合
  2. 应用指间揉捏,不能使用掌心,取用后立刻盖上盖子,盒盖不可互换
  3. 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的比例调和。注意聚合时间,并使用计时器。
  4. 严格注意无菌操作
  5. 多数硅橡胶聚合后表面释放氢气,印模需要放置20-30分钟再灌注模型,否则模型表面产生蜂窝状气泡
  6. 建议使用2%的戊二醛浸渍溶液消毒印模

印模质量检查

  • 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的解剖形态精确
  • 印模表面清晰光滑无气泡无缺损,替代体与印模材结合紧密无间隙。
  • 无脱模无变形

种植修复精确印模的意义

  • 印模的精确性决定了模型的精确性
  • 修复体的精密性边缘适合性依赖于精确的模型
  • 修复体的被动就位依赖于精确的模型
  • 修复体的精密性避免了很多种植并发症,如修复体松动、折裂、崩瓷,种植体周围炎等

种植修复的基本印模技术

种植印模方法:非开窗印模

使用常规不开窗托盘和带螺丝的印模杆制取印模,印模杆螺丝固定于种植体,不随印模材一起取出的印模方法

种植印模方法:开窗印模

使用个性化开窗托盘和中央带有固定螺丝的印模杆制取印模,印模杆旋下螺丝脱离种植体,随印模材料一起取出的印模方法。
比较

种植印模方法:种植体水平印模

  • 将口腔内种植体平台位置和种植体轴向复制到工作模型上。
  • 在种植体上安装印模杆,完成印模后,安装种植体的替代体灌注石膏,
    获得带有种植体替代体的工作模型
  • 可以在模型上选择不同角度的基台甚至制作个性化基台和调改基台,取得共同就位道,制作上部结构

种植印模方法:基台水平印模

  • 将基台在口腔内的位置和方向复制到工作模型上
  • 在种植体上安装好基台,在基台上安装基台印模杆或基台印模帽,完成印模后安装基台替代体,灌注石膏,获得带有基台替代体的工作模型。
  • 医生在口内选择并安装好基台,技师无法调改基台,难以保证单个基台利于修复的理想轴向和多个基台的共同就位道,适用于不需要调改基台的病例。
  • 多功能基台提供共同就位道,制作上部修复体

多个种植体的精确印模技术

种植印模方法:夹板印模技术

将多个印模杆连接,固定印模杆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从而提高印模的精确性。

前牙穿龈轮廓的精确印模技术

前牙穿龈轮廓个性化印模杆制取

  • 前牙美学修复,印模的关键是复制软组织的穿龈形态
  • 个性化印模杆不仅转移种植体的位置关系,还要转移个性化的穿龈轮廓。

口腔种植数字化印模技术

传统印模技术的劣势

  • 材料多
  • 步骤多
  • 技术敏感性高
  • 精度不稳定

数字化印模技术

  • 应用口内扫描仪(intraoral scanner,lOS)在患者口内无需直接接触,扫描获取组织图像,合成三维牙
    列影像的印模技术。
  • 获取被测物体表面信息,连续成像,图像拼接完成。

优点

  • 避免了传统印模过程中由于印模材料及石膏变形所产生的误差,以及咽反射、印模材料气味等不适感。
  • ISO扫描后得到Standard Tessellation Language(STL)文件数据便于存储,并直接用于上部修复体的设计及制作,有效减少了各种材料的消耗,降低了模型存储及运输成本。
  • 直观的图像便于医患医技沟通
  • 特殊病例的应用(正畸牙周病牙弓宽大种植位点非常深)
  • 防止交叉感染(即刻修复,可避免感染创口)

适应症

  • 种植体支持的单冠或≤三单位的短桥/联冠
  • 对颌牙列牙齿缺失少于5颗
  • 牙周炎(牙齿松动,牙缝较大)的患者
  • 正畸治疗中的患者,牙面粘接有托槽、附件等

操作流程

  1. 扫描前准备
  • 连接口内扫描仪,取景器预热
  • 口腔检查:上颌、下颌、咬合关系
  • 清洁干燥牙齿及牙龈表面
  • 关闭强光
  1. 扫描获取全牙弓信息
  • 取景器聚焦范围
  • 稳定匀速连续扫描
  • 按照一定的顺序扫描(颌-腭-颊)
  • 减少补扫与重复扫描
  1. 扫描上下颌咬合信息
  • 患者直立坐姿
  • 正确咬合于ICP
  • 扫描后与口内咬合关系对比确认
  1. 扫描获取扫描体三维位置信息
  • 植体上安装合适的扫描杆
  • 扫描杆定位平面面清晰连续

数字化印模操作注意事项

  1. 环境因素
  • 口腔固有环境:唾液、血液、温度、开口度
  • 口腔修复材料、扫描区域
  • 诊室光源
  • 关闭强光
  1. 操作者相关因素
  • 速度与路径:均匀、稳定、按一定路径,防止遗漏或不断补扫
  • 离被扫描物的距离
  • 多次重复扫描导致精度下降
  1. 设备相关因素
  • 硬件:不同扫描仪在不同的情况中精度不同,咬合关系的扫描精度前牙较后牙更精准
  • 算法:图像重叠拼接,扫描范围增大、重复扫描次数增加会导致扫描精度下降

我发文章的三个地方,欢迎大家在朋友圈等地方分享,欢迎点“在看”。

我的个人博客地址:https://zwdnet.github.io

博客的RSS订阅地址: https://zwdnet.github.io/atom.xml

我的知乎文章地址: https://www.zhihu.com/people/zhao-you-min/posts

我的微信个人订阅号:赵瑜敏的口腔医学学习园地

欢迎打赏!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