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王冬青老师
降低种植体修复前脱落率。
植体周组织的特点
围绕在已形成骨结合的种植体周围,分为软组织部分和硬组织部分。
由复层鳞状上皮和结缔组织构成,上皮较厚,具有角化层,增强抗感染能力。结缔组织内富含血管和胶原纤维。
保护功能:
- 防止细菌侵入
- 减少机械刺激
- 维持美观形态
种植体的软组织附着在愈合数周后才真正建立起来。
与牙周组织相比,植体周组织无牙骨质,无牙周膜,胶原纤维的排列方向平行于种植体表面。
内在和外在因素都会影响植体周组织健康。
结构特点:
- 3-6个月完成骨结合
- 植体周骨组织主要由骨小梁和骨细胞构成,骨小梁呈放射状排列。
- 可以通过X线观察。正常时植体稳定,无松动,叩诊无不适。
植体周粘膜的探诊:
- 健康和植体周黏膜炎的平均探诊深度1.8mm。
- 植体周炎的探诊深度3.8mm
牙龈乳头高度通常为4mm,接触点越接近牙冠切缘(修复体),牙龈乳头填充越不完全。
相邻天然牙的解剖结构,对龈乳头充填有显著影响。
植体周病的定义和患病率
2018年有新分类。
植体周健康
- 无明显炎症表现
- 植体周粘膜平均高度3-4mm
植体周黏膜炎
- 探诊出血
- 溢脓
- 探诊深度无增加
- 无骨吸收
植体周炎
- 探诊出血溢脓
- 探诊深度增加
- 结合上皮根方移位,牙槽骨水平降低。
- 若无基线资料,探诊深度≥6mm可诊断。
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控制植体周炎进展至关重要。
与牙周炎相比,植体周炎浸润范围更大,炎性细胞更多,血管化程度低。
诊断三要素:炎症表现+探诊深度+骨吸收证据。
植体周软硬组织缺损
薄软组织(<2mm)有更高的边缘骨吸收。
软硬组织缺损由多因素共同导致。
预防措施:位点保存、按理想位置植入、软组织增厚术。
流行情况
植体周黏膜炎15%-43%,植体周炎22%-34%。
植体5年存活率97.1%,10年96.5%。植体周炎是主要拔除原因。
逆行性植体周炎
与邻牙根尖变病或植体位点残余根尖病变有关。
根尖透射影像≥2mm,有临床症状。
术前彻底清除感染,考虑延长愈合期(≥10m),联合使用抗生素。手术治疗占主导。
总体患病率0.26%-1.86%。
预防,植体与邻牙距离大于2mm,根管治疗至少4周后再行种植治疗。
我发文章的三个地方,欢迎大家在朋友圈等地方分享,欢迎点“在看”。
我的个人博客地址:https://zwdnet.github.io
博客的RSS订阅地址: https://zwdnet.github.io/atom.xml
我的知乎文章地址: https://www.zhihu.com/people/zhao-you-min/posts
我的微信个人订阅号:赵瑜敏的口腔医学学习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