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刘夏青老师
牙列缺失对口颌系统的影响
- 咀嚼系统
- 发音功能
- 面部外观
- 颞下颌关节
- 心理影响
牙列缺失的解剖结构(软硬组织)特点
- 牙槽骨的变化
- 牙槽骨吸收的类型
- 水平吸收:牙槽骨宽度减少、牙槽嵴变窄
- 垂直吸收:牙槽骨高度降低、牙槽嵴变低
- 牙槽骨吸收的时间进程
- 早期(0-3个月):吸收速度最快,骨量显著减少。
- 中期(3-12个月):吸收速度逐渐减缓,但仍持续进行
- 长期(1年以上):吸收速度趋于稳定,但骨量仍会缓慢减少。
- 影响牙槽骨吸收的因素
- 局部因素
- 缺失牙的位置:前牙区吸收速度通常快于后牙区
- 牙周健康状况:牙周病患者骨吸收速度更快。
- 拔牙创伤。
- 有无义齿修复:未行义齿修复骨吸收相对多。
- 全身因素
- 年龄:老年人骨代谢缓慢,吸收速度较快
- 激素水平:雌激素缺乏会加速骨吸收
- 系统性疾病:骨质疏松、糖尿病等疾病会加重骨吸收
- 局部因素
- 临床表现
- 形态改变:牙槽嵴变窄、变低;牙槽骨轮廓不规则,出现凹陷或骨缺损;上颌骨向上向内吸收,下颌骨向下前向外吸收。
- 功能影响:咀嚼效率下降,修复治疗难度增加(如种植体植入困难)
- 美学影响:面部支撑丧失,导致面部塌陷,皱纹较多;唇颊部软组织松弛,影响面部外观。
- 牙槽骨吸收的预防与处理
- 预防措施:
- 早期修复:尽早进行修复治疗,减少骨吸收
- 功能性刺激:通过临时义齿或种植体传递咀嚼力,维持骨代谢平衡。
- 处理方法:
- 骨增量技术:
- 骨移植:自体骨、异体骨或人工骨材料
- 上颌窦提升术:增加上颌后牙区骨量
- 引导骨再生术(GBR):利用屏障膜促进骨再生
- 骨增量技术:
- 预防措施:
- 牙槽骨吸收的评估
- X线检查
- CBCT
- 软组织的变化
- 粘膜的改变
- 牙龈组织失去支撑和刺激,萎缩,形态改变,功能下降。
- 牙龈不足可能影响种植体的美学效果。
- 处理:游离龈移植、结缔组织移植、软组织替代材料;修复设计优化;口腔卫生维护。
- 舌体的改变
- 面部形态的改变
种植修复中的重要解剖结构
神经
- 下牙槽神经:下颌骨内,下颌孔至颏孔。防止损伤。
- 颏神经:下牙槽神经分支,从颏孔穿出分布于第一前磨牙之前的唇颊侧区域。下颌前磨牙种植注意防止损伤。颏孔和袢最前端相距5mm
- 舌神经:起自下颌神经后干,分布于舌前2/3粘膜,舌侧牙龈。下颌后牙区种植时需特别注意。避免过度牵拉。
- 鼻腭神经:上颌前牙区,走行于切牙管内,上颌前牙区种植时需特别注意。
- 腭大神经:硬腭后部粘膜。上颌后牙种植及软组织移植时避免损伤。
- 上牙槽前神经:上颌前牙区种植😲。
- 眶下神经:上颌窦外提及上颌前牙区种植。
- 面神经:种植较少直接涉及,切口设计及牵拉软组织时注意。
血管
- 下牙槽动脉:下颌骨内与下牙槽神经伴行。下颌后牙区种植避免损伤。
- 颏动脉:下牙槽动脉分支,从颏孔穿出,分布于下唇和颏部软组织。下颌前牙区种植注意。
- 舌动脉:位于舌下区域,分布于舌体和口底软组织。下颌前牙区种植时注意。
- 腭大动脉:上颌骨腭部,走行于腭大管内。上颌后牙区种植时需注意。
- 鼻腭动脉:上颌前牙区,走行于切牙管内。上颌前牙区种植需注意。
- 上牙槽后动脉:上颌骨后部,分布于上颌后牙及周围组织。上颌后牙区种植。
- 眶下动脉:上颌骨前部,从眶下孔穿出,分布于下眼睑,鼻翼和上唇。上颌前牙区种植。
- 面动脉:分布于面部,供应面部软组织。种植较少涉及,注意切口设计及软组织牵拉。
- 上颌动脉:上颌骨深部,颈外动脉分支,供应上颌骨及周围组织的血液。上颌后牙区种植。
牙列缺失的修复方案
黏膜支持式全口义齿
费用低、适用范围广。固位力差,咀嚼效率差。
种植支持的固定义齿
单颌6-8颗种植体,上部固定修复。
种植覆盖义齿
单颌2-4颗种植体,种植体上部安装附着装置,连接上部覆盖义齿。
新进展
数字化技术应用
即刻负重
种植体表面处理技术的改进
骨增量技术的创新
个性化修复
微创种植
无牙颌种植的长期效果研究:10年以上成功率90%以上。
未来发展:AI,生物活性种植体,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
我发文章的三个地方,欢迎大家在朋友圈等地方分享,欢迎点“在看”。
我的个人博客地址:https://zwdnet.github.io
博客的RSS订阅地址: https://zwdnet.github.io/atom.xml
我的知乎文章地址: https://www.zhihu.com/people/zhao-you-min/posts
我的微信个人订阅号:赵瑜敏的口腔医学学习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