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课程总结-21种植体周围病变的防治

种植体周围组织

与牙周组织有很多不同。

生物学宽度

  • 不同时间点间相近
  • 与天然牙间相近
  • 各种表面处理方法的生物学宽度无差异。

组织结构特点

牙颈部(穿龈处):

  • 自然牙:牙槽嵴顶纤维散射状连接至牙骨质固定牙龈
  • 种植体:结缔组织平行于肩部表面。

牙根部(骨结合部):

  • 自然牙:两端固定(骨-牙周膜-牙骨质)
  • 种植体:直接固定于骨内(骨-种植体)种植体周无牙周膜

防御能力特点:

  • 牙周组织:
    • 血管多
    • 越隔纤维
    • 组织再生性强
    • 抗炎能力强
  • 种植体周组织:
    • 血管少
    • 环状纤维
    • 组织修复性差
    • 抗炎能力弱

愈合方式

骨结合:种植体与骨直接结合。

种植牙疗效评估

  • 生存率
  • 成功率
  • 失败率

种植体成功的参考标准

  • 种植体无动度
  • 种植体周围无透射影
  • 植入后一年内骨吸收<2mm,以后每年骨吸收<0.2mm
  • 无持续性和不可逆的口颌面损伤、疼痛、感染、麻木及感觉异常。

种植牙并发症

种植完成5年后,固定修复体没有并发症的仅占61%。
种植完成后10年,固定修复体没有并发症的仅占50%。

并发症可能的原因

  • 种植牙数量逐年急剧增加
  • 选择种植牙及治疗的医生数量逐年增加
  • 种植牙综合治疗的训练和培训不足
  • 种植牙治疗的综合难度增加
  • 种植牙治疗选择的条件和时机不恰当

越复杂的病例,出现并发症的可能性也越大。

种植体周围病变

认识

  • 自然牙周可能的病损均同等存在
  • 较自然牙周可能的病损更高风险
  • 病理损害
  • 心理损害
  • 经济负担
  • 系统风险

分类

种植体周围黏膜炎

局限于种植体周围的软组织可逆性炎症反应,无深部牙周组织的丧失。

种植体周围炎

也是炎症过程,但多不可逆。导致深部支持组织丧失(骨),影响到骨整合种植体周组织的功能。

发生率

种植体周围黏膜炎

  • 80%的患者人群
  • 50%的种植体部位

种植体周围炎

  • 28%-56%的患者人群
  • 12%-43%的种植体部位

病因

  • 植入2周后,即可在种植体周的间隙内检测出微生物。
  • 以革兰氏阳性兼性需氧菌为主。
  • 有牙周病史者可检出革兰氏阴性厌氧菌及螺旋体。
  • 牙周病患者植入30分钟即可检出微生物。
  • 未经治疗的牙周炎对种植体周致病微生物的形成有所影响,对种植体周围病变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 对于自然牙的牙龈或种植体周黏膜,细菌定植的宿主反应是相同的。

种植体无牙周附着,骨破坏持续。

病损程度

  • 轻度: PD<5mm,骨丧失<2mm
  • 重度: PD>7mm,骨丧失>2mm

医源性危险因素

  • 上部结构不密合
  • 龈沟内余留粘结剂
  • 种植体定位不充分
  • 手术并发症
  • 证据充分——口腔卫生、牙周炎病史、吸烟
  • 证据需补充——糖尿病、饮酒过量、种植体表面结构及处理

临床检查

  • 结石
  • PD、CAL
  • BOP
  • 种植体探诊更困难:
    • 易受种植体体部与基台之间台阶阻挡
    • 探针移动越过肩部探查
    • 防止探及螺纹被阻
  • X线检查——6个月,或临床指征明显时

菌斑

  • 自然牙-菌斑诱发的炎症首先发生并被局限于结缔组织中,尤其是嵴顶纤维范围。
  • 种植体-菌斑诱发的炎症容易直接发展至骨组织。

BOP

  • BOP仍然是主要的炎症早期表现
  • BOP的检测对于种植体非常重要(甚至超过自然牙)
  • BOP(-)可以反应临床基本尚稳定

探诊

  • 工具:建议用塑料或碳纤维的牙周探针。
  • PD、AL
  • 自然牙以CEJ为参照点
  • 种植体以肩台(修复体边缘)为参照点
  • 不同的种植体系统,其“正常探诊范围”有差异
  • 临床探诊参考值也较天然牙略高
  • 健康-种植体周黏膜炎-种植体周围炎,探诊阻力、深度有明显差异。
  • 建议:
    • 种植体修复后,宜立即测定基线时的探诊深度
    • 以后以此为参照进行随访和追踪比较

溢脓

  • 种植体周围黏膜炎——可能无
  • 种植体周围炎——常有,且为特殊指征

松动

  • 种植体周围炎侵犯深部组织块
  • 骨丧失多、早
  • 可以早期出现种植体松动
  • 可以作为临床参考指征之一

种植体周围黏膜炎

  • BOP(+)
  • 探诊深度:2-4mm

种植体周围炎

  • BOP 常(+)
  • 探诊深度 常>5mm
  • 溢脓 常(+)
  • X线证据 骨吸收

种植体周围病损参考指征

  • 菌斑控制程度
  • 修复体形态、边缘位置
  • 既往牙周病史
  • 临床检查指标

高发期为种植后3-6年。

治疗原则

  • 同牙周炎治疗
  • 钛制金属工具可去除较硬附着物,但可能划伤种植体表面
  • 塑料或碳纤维工具质软可保护种植体表面,但效率低,也可能磨损粗糙面
  • 可局部用药
  • 也可应用激光、喷砂等。

治疗理念

渐进、阻断、支持、治疗(CIST)

CIST

  • A:探诊深度<3mm,有菌斑或结石,探诊出血(+/-)
  • B:探诊深度<5mm,有菌斑或结石,探诊出血(+),无骨缺损
  • B:探诊深度>5mm,X线无明显骨缺损
  • C:骨缺损<2mm
  • D:骨缺损>2mm

CIST-A,机械清洁

  • 非金属工具洁刮治。金属器械尽量勿触及种植体表面。
  • 抛光,喷砂(龈下用甘氨酸)。

CIST-A+B,机械清洁+抗菌剂治疗

  • 机械清洁
  • 0.1%-0.2%氯己定溶液漱口
  • 0.1%-0.2%氯己定凝胶局部
  • 坚持规范应用3-4周

CIST-A+B+C,加用抗生素治疗

CIST-A+B+C+D,手术治疗

  • 切除性手术
  • 再生性手术

总结

  • 是一种组合治疗
  • 并非单独应用其中某一步骤
  • 依据病损程度和范围来选择
  • 增加抗菌内容
  • 关键点:首先进行正确诊断

新的治疗技术

  • 激光
  • 目前已有临床成功报道
  • 应用激光器类型多样
  • 现阶段应用激光仍为辅助治疗
  • 对于消除牙周(种植体周)临床病损尚未显示出不可替代的独特功效
  • PD、CAL、骨修复等指标改善同其他常规处理方式

无法挽救时——拔除

国际部分共识

种植体周围黏膜炎

  • 早期诊断和干预
  • 非手术治疗即可有效治疗
  • 辅助抗菌漱口水可增强机械治疗效果

种植体周围炎

  • 种植体周围炎治疗困难,疗效不确定
  • 非手术治疗种植体体周围炎有所不足
  • 辅助抗菌剂有助减少探诊出血和探诊深度
  • 如有硬组织缺损,需考虑重建或再生手术

治疗困难

  • 5年成功率仍不理想(<60%)
  • 技术方法多,但无金标准
  • 仍以控制菌斑为首要
  • 控制危险因素(吸烟、系统病)
  • 预防和维护是关键

颈部封闭

  • 结合上皮
  • 嵴顶纤维

防治原则

  • 定期维护治疗和积极的机械清洁
  • 视情加用抗菌剂/抗生素控制感染
  • 必要时通过手术治疗种植体周围骨缺损
  • 所有治疗后继续预防措施以巩固疗效

我发文章的三个地方,欢迎大家在朋友圈等地方分享,欢迎点“在看”。

我的个人博客地址:https://zwdnet.github.io

博客的RSS订阅地址: https://zwdnet.github.io/atom.xml

我的知乎文章地址: https://www.zhihu.com/people/zhao-you-min/posts

我的微信个人订阅号:赵瑜敏的口腔医学学习园地

欢迎打赏!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