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口腔局部麻醉新观念和新方法

b站上的,只能看到3月4日。
https://b23.tv/whvI80Z

相当部分患者对局部麻醉强烈恐惧。

常用局麻药物

  • 利多卡因:强扩血管,2%不加肾素,短效(牙髓5min,软组织60min)。配比1:10万肾素可达中效(牙髓60min,软组织180min)。妊娠b类药物,可进入母乳(少量)。
  • 甲哌卡因:与利多类似,血管扩张效应弱,长效(牙髓20-40min,软组织120-180min)。妊娠C类,未知是否到乳汁,慎用。
  • 阿替卡因:强扩张作用,含肾,扩散作用强。妊娠C类,未知是否到乳汁,慎用。
  • 作用机制:首先消失的是持续性钝痛(压痛),其次是锐痛,继之为温觉、触觉、压力感。恢复时为倒序。

患者评估

  • 本身安全性极高
  • 身体健康状况并非首要考虑
  • 更多关注患者恐惧心理,对注射疼痛的担忧导致的身体变化。
  • 更多考虑麻醉后的口腔操作。

麻药选择

  • 理解药理,掌握特点
  • 不宜过多备药。
  • 特殊人群:
    • 妊娠和哺乳:利多
    • 儿童:利多可以,阿替、甲哌慎用
    • 牙科恐惧症:医生对待患者方式。
  • 血管收缩剂:最大剂量0.2mg,心功能三到四级0.04mg。

局麻的基本操作

  • 表面麻醉:干燥,时间3-5分钟。
  • 局部浸润和阻滞麻醉:卡局式注射器,STA。
  • 临床技术:
    • 上颌局浸
      • 适用于1-2颗牙齿
      • 穿刺位点:靠近牙根方向的唇颊黏膜转折处
      • 进针路径:平行于牙长轴以及牙槽骨的坡度
      • 注射位点:根尖稍根方的位置,避免接触骨面。
    • 上牙槽后神经阻滞麻醉
      • 穿刺点:上7远颊根黏膜转折处,上颌颧突后方。
      • 注射点:上颌骨后外侧面。
    • 眶下神经阻滞麻醉
      • 穿刺点:第一前磨牙根方。
      • 注射点:眶下孔
    • 鼻腭神经阻滞麻醉:
      • 腭部注射疼痛明显,预麻醉可减轻不适,缓慢注射(0.6ml/min)
      • 唇侧黏膜转折处局部浸润
      • 垂直刺入中切牙牙龈乳头
      • 也可通过表面麻醉或组织加压法。
    • 腭大神经阻滞麻醉
      • 腭大孔稍前方软组织上形成的凹陷前缘,进针约4-6mm,注射0.5ml/30s
      • 拔上8可以不做腭侧局浸。
    • 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
      • 注意三个口内标志:翼下颌韧带、下颌升支前缘冠状切迹,下颌骨内斜线。
      • 翼下颌韧带:位于翼下颌皱襞下方,进针的内侧标记,大张口时一般都比较明显。
      • 冠状切迹:用于确定进针的高度;理想的进针高度是比切迹凹陷最深处(高出下颌咬合面6-10mm)略高(高一点好一点的来由)
      • 内斜线:穿刺范围的最外缘,刺入该标志内侧,避免过早接触下颌骨骨面。
      • 穿刺位点:翼下颌皱襞稍外侧,高于冠状切迹2-3mm,位于内斜线内侧。
      • 进针路径:穿过黏膜和颊肌到达翼下颌间隙,下颌小舌和下颌孔上方。
      • 失败率10%左右。
      • 解剖变异导致过早接触或不接触骨面:
        • 过早:穿刺位点过低和(或)太靠近翼下颌皱襞外侧。穿刺角度过大,调整注射器至对侧尖牙或侧切牙。
        • 不接触:重置注射器至磨牙。
        • 额外、畸变和(或)异位的神经分布。
    • 舌神经阻滞麻醉:
      • 非常靠近下牙槽神经,穿刺点同下牙槽神经,在下颌升支和穿刺点的中间点注射即可,很少失败。
    • 颏神经阻滞麻醉:很少用了。
    • 颊神经阻滞麻醉:下颌磨牙拔除时经常配合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使用。
      • 穿刺位点:最后一颗磨牙远中颊侧的黏膜转折处。
      • 注射点:下颌支的颊侧,外斜嵴的外侧面。
    • 下牙槽、舌、颊神经一次阻滞麻醉:下颌升支内侧隆突。
    • 牙周韧带注射(PDL):单颗牙麻醉的基本技术,也被归为骨内注射技术。作为浸润麻醉和神经阻滞麻醉不全时的补充麻醉,效果良好。
      • 穿刺位点:牙龈沟内,需多个位点。
      • 注射点:牙周韧带与牙根之间的任何一点。
  • 麻醉不全的原因及处理:
    • 麻醉成功与否,医患定义不同。患者:全程舒适。医方,患者能够配合完成治疗。
    • 主要原因:麻醉方法,技术,药物选择,含量;解剖心理因素,病理因素。
      • 物理屏障:
        • 致密骨板
        • 弯曲、长大的牙根
        • 韧带
        • 术前检查,提前预防。
      • 化学屏障(局部炎症)
        • 炎症或感染,局部PH值降低,抑制非离子化药物形成,非离子化的成分是进入细胞膜起作用的成分。
        • 局部水肿:降低局部浓度
        • 血液循环加快:药物清除加快,降低局部效果
        • 选择PH值更高的药物,如3%甲哌卡因,且其扩血管作用最弱。
      • 解剖变异
        • 辅助麻醉:牙周膜麻醉,髓腔麻醉

局麻并发症及处理

发生率低,局部大于全身。严重性,全身大于局部。

  • 血肿:
    • 血液从血管内渗透到组织周围形成的包块。和回抽不一定相关。
    • 预防:减少注射次数,询问抗凝药物应用史。
    • 处理:压迫和冰敷(6h内间断冰敷),停止服用抗凝药,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类止痛药物。合并有糖尿病等可考虑预防感染。
  • 牙关紧闭(张口受限)
    • 注射后出血和肌肉刺激产生痉挛所致,主要是咀嚼肌,特别是翼内肌。
    • 损伤包括肌肉的机械性物理损伤,麻药毒性的化学损伤以及血管的物理损伤,感染生物损伤。
    • 预防:减少穿刺次数,避免针头污染,正确处理血肿。
    • 处理:局部热敷(热敷5min,间隔10min,热敷5min);服用镇痛药物;逐步、反复进行张闭口训练;注意感染症状,预防血肿导致感染,酌情使用抗生素。
  • 注射疼痛
    • 原因:面部组织神经支配丰富,组织快速扩张,药液的刺激性所致。
    • 预防:充分的注射前麻醉,表麻,组织局部加压。慢速注射:助推仪能够有效控制速度。
  • 感觉异常
    • 发生率1-2.3/百万(美国ADA)
    • 处理:沟通、记录、转诊。
  • 面神经麻痹
    • 麻药打到腮腺
    • 确认骨阻力是最好的预防方法
    • 无特殊处理,等待麻醉效果消失。
  • 面部皮肤苍白
    • 可自行缓解
  • (短暂)复视或失明
    • 药液快速进入血管,逆行入眼动脉
    • 无明显危害,自行逐步缓解
    • 精神安抚
  • 自我伤害
    • 咬伤烫伤
    • 预防:口头叮嘱
  • 感染
    • 口腔细菌进入深部
    • 注意消毒,器械不用再次使用。
  • 黏膜溃疡
    • 注射位点出现一个或多个溃疡,多见于组织致密处
    • 预防:肾素浓度不宜过高,避免局部注射过多药物,导致组织过度苍白,尤其腭侧。
    • 处理:局部止痛;避免刺激性食物。

全身并发症及处理

  • 晕厥
    • 大脑一时性缺血、缺氧引起的短暂意识丧失。
    • 发生率占全身并发症的80%-90%
    • 诱因:精神因素(紧张,恐惧)和身体因素(疼痛)
    • 症状:面色苍白、恶心、冷汗;短暂意识丧失
    • 处理:休克卧位
  • 过度呼吸综合症
    • 过度紧张等心理反应发生过呼吸而引起各种症状,年轻女性居多,瘦弱男性也可见。
    • 诱因:紧张恐惧等精神压力造成深度频繁的呼气(过通气)而使二氧化碳过多排出,分压降低,血液偏碱性(呼吸性碱中毒)
    • 表现:呼吸次数增加,呼吸困难,口周,手足麻木,肌肉强直,以上症状加剧患者紧张不安,呼吸困难加重。心率,血压基本正常。
    • 处理:让患者平静下来,憋气,慢慢呼吸。用纸袋或塑料袋罩住口鼻呼吸。可给予安定药物;吸氧无助于症状改善,但也不会加重病情。
  • 过量(中毒)
    • 估算最大剂量。
    • 轻度监测生命体征
    • 中重度急救,转诊。
  • 过敏
    • 没有剂量依赖性,是由细胞和(或)体液介导的。
    • 可分为速发型(一型)或迟发型(四型)
    • 局麻药分子太小,不可能成为抗原,通过和蛋白结合成为抗原。
    • 局麻药内其它成分(如防腐剂)可能成为过敏原。
    • 迟发型
      • 预防:问诊
      • 处理:抗组胺类药物。
    • 速发型:较重
      • 注射肾上腺素,吸氧
      • 抗惊厥药物
      • 呼吸心跳骤停:心肺复苏。

提问:
下牙槽神经阻滞要高一点。
阿替卡因最多七支左右。
孕妇用利多,但要保证效果好再操作。阿替也可以用。
局浸后开髓还疼:辅助麻醉。
必兰和塞普杜尼都是阿替卡因
哺乳期麻醉后4个小时可以哺乳。
阿替卡因对运动员使用要小心。

我发文章的三个地方,欢迎大家在朋友圈等地方分享,欢迎点“在看”。

我的个人博客地址:https://zwdnet.github.io

我的知乎文章地址: https://www.zhihu.com/people/zhao-you-min/posts

我的微信个人订阅号:赵瑜敏的口腔医学学习园地

欢迎打赏!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