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头影测量1——解剖结构描记图

用我自己的侧位片来做练习对象吧。
先看一些原则问题,主要参考:《Johnston头影测量技术图解手册》。
无法去数字化你不懂的解剖学构造。只有十分细致并掌握描图技能,才能从一张头颅侧位片中提取出一些有用的信息。头影测量是基于明确的“标志点”进行的。有的标志点与头位方向有关,有的则无关。
最关键的是FH平面,代表水平方向。前后向,以FH的垂线为参照。先确定头位方向再定点。不先学好描图就不可能学会数字化定点。均分双侧结构的影响可以将位置变异对长度测量的影响降到最低。不能直接在双侧结构之间画线,外形轮廓会改变。先利用连线连接两侧标志点, 再确定连线中点,最后基于中点画均分线。在数字化时通过单纯目测来确定,并不容易。画短线要比画点更好。
头颅侧位片不是描绘出来的,而是构建出来的。凭空数字化一个解剖外形极容易犯错误。在数字化时,需要学习只靠肉眼去完成构建,分析更容易,做好却更难。
均分画牙:忽略美观而专注于长轴和接触点。绘图的基本原则是遵循常见的解剖关系。
头影测量的基准平面不是三点构成的平面,而是两点构成的直线。
你无法去描绘你不懂的解剖学构造……如果不能从中获得有用的信息,有必要让患者接受辐射吗?
所有思想在运动神经系统中的最终表达方式就是技巧。
头影测量分析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描述形态、制订治疗方案,和测量变化值。
描述形态:上/下颌相对于颅底,牙齿相对于上/下颌,上下颌的相对位置,牙性关系,侧貌突度。
正畸医生关注的是:①测量:任何选定的大小。②测量值:它有多大。③意义:它能告诉你些什么?
大多数为角度测量值,对大小差异不敏感,不太需要年龄/性别特异性标准。
测量值与真实值的比较是一种二维的重叠,这种重叠很难诠释。重叠点要尽可能靠近要诠释的部位。
对于测量上的几何学限制,解决之道是测量多个项目,综合分析。
选择分析方法:真实性——选择对你而言有意义的测量;可靠性——选择你有足够技巧能够完成好的测量。当真实性和可靠性成反比关系的时候,最好的解决方案是折中。
下颌最大的问题是没有骨缝,因此在磨牙近中无法获得间隙。
评价牙齿移动时应该测量其相对于基骨的位移。
(这本书更适合于已经掌握头影测量的医生看的,换一本实操的看看)
《临床X线头影测量学》田乃学,卢海平,刘怡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年9月第一版。
历史
1931年,美国Broadbent和欧洲的Hofrath分别提出X线头影测量技术。1882年,国际人类学会议上确定头颅测量的标准定位平面,即由左右外耳道上缘与眶下缘所构成的平面——眶耳平面(Frankfort平面,Frankfort Horizontal, FH平面。)Pacini于1922年在X片上确定一些常用的标志点:如下颌角点(Go.)、鼻根点(N.)、前鼻棘点(ANS)等。二十世纪中叶进行了Brush和Bolton等项目,收集大量X片和牙模,并进行研究。中国于20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由傅民魁等人开始研究。20世纪70年代,头影测量开始数字化。
侧位片的拍摄
必须在头颅定位仪(cephalostat)的严格定位下拍摄。其原理为左右耳塞及眶点指针三者构成一方向与地面平行的恒定平面。拍摄时使患者头颅固定于一个相对恒定的位置。拍摄时增大投照距离,以减少影像的放大误差。球管至投照物正中矢状平面的距离一般不小于150cm。而物-片距越小,X线影像的放大和失真度就越小。放大误差只对线距发生作用,而角度测量则不会发生直接改变。但如果形成角度的三个点的位置误差不一致,也会影响角度测量值得大小。头颅左右两侧组织距离球管及胶片的距离不一致,因此右侧的放大误差要大于左侧,会出现双重影像。头颅定位侧位片的要求:清晰不失真,软硬组织均要清洗;左右耳塞影像基本重叠;FH平面与胶片底边大致平行;读片和定点时,应将眶耳平面与读片人呈90°摆放。
解剖结构及描记图
一、额骨(frontal bone),主要指额前部,骨质致密,外表光滑,下行到鼻额缝处有一明显阴影“缺口”,即鼻根点。描记线应沿着额部骨影迹外表面从上往下画到“缺口”处。注意与鼻骨并不直接连接。
二、鼻额缝(frontalnasal suture),是鼻骨与额骨相接之骨缝,从后下往前上呈锯齿状阴影,到额骨表面下部之“缺口”处。此缺口最前端即为鼻根点。也可先循着额骨前部致密骨板影迹下行找到“缺口”,再从此缺口往后下寻找锯齿状的鼻额缝阴影。描迹线应描在鼻额缝影迹的中间。
三、鼻骨(nosal bone),与鼻额缝一起构成,往前下呈一尖矛状三角形,与额骨表面交界处即为鼻根点。鼻骨三边除鼻额缝,另外两条描迹线均应描在鼻骨皮质骨影迹的表面。从鼻骨尖端往后下呈弧形的描迹线则为鼻骨的梨状孔。
四、眶侧缘与眶下缘(lateral margin and lower margin of orbital)实际上并无明确分界,可视为一个完整的眶缘影像。侧位片上呈两个眶缘影像。而眶侧缘后方即为颞下窝前壁。眶下缘最低点即为眶点。描迹时需注意均分取中。描迹线应描于眶影迹的边缘。
五、颞下窝前壁(anterior wall of the infratemporal fossa)与颧牙槽嵴(zygomaticoaticoalveolar crest)。在二维影像中,呈顺畅的上下弧形连接,习惯统称为颧牙槽嵴。其实上部弧线是颞下窝前壁,下部弧线才是颧牙槽嵴。最下部呈圆弧三角形者,即称为Key ridge,位于上颌第一磨牙根部外侧或上方。常呈前后两个影像。应分别描于两条骨影迹的后外表面上,然后再均分取中。
六、垂体窝(pituitary fossa),又称蝶鞍,位于头颅正中矢状平面上。其影像通常较为清晰,呈圆弧形窝状。是颅底重叠比较法中重要的重叠结构,描迹线应描于垂体窝骨皮质影迹朝向窝内的表面。
七、蝶骨板(platunum of sphenoid bone):从垂体窝影像往前延伸,是颅底重叠法中几个重要重叠结构之一。其与蝶骨大翼(大脑面)相交点为W点,常用作重叠原点。蝶骨板是前颅底的组织结构,描迹线自然应描于其骨影迹上的表面,即颅底面。
八、筛状板(cribriform plate):蝶骨板往前延伸,遇有上下分叉两条影迹,下面一条即为筛状板。但其影迹有时在二维影像上并不显示或很浅淡。筛状板有时与弧形的蝶骨大翼(大脑面)呈十字相交,交叉点即为SE点。SE点常作为重叠法的原点。描迹线应描于其骨影迹的上表面,即颅底面。
九、额骨筛状切迹缘(the margin of the ethmoidal notch of the frontal bone),在筛状板上方的分叉影迹,上行与额骨内侧影像相连。其描迹线同样应顺着额骨筛状切迹缘的走势,描于其骨影迹线的上表面。
十、前床突(anterior clinoid process)位于垂体窝口前上部,向后突向垂体窝口。有时呈双重影像,需均分取中。描于其轮廓的表面。
十一、额骨眶面(orbital surface of frontal bone)从前床突向前上延伸,可以看到有很多致密骨质线影像聚集在一起,其下缘为额骨眶面,即眼眶的顶部。其上部显示的则是大脑隆突或称大脑嵴(cerebral elevations or ridge)。应描于其朝向眼眶的表面。
画到这发现前面可能画得太长了。第一次嘛,先不改了。
十二、蝶骨大翼(大脑面, cerebral surface of grater wing)或称内穹隆(inside vault),位于翼上颌裂上方,呈弧形与蝶骨板相交,交点为W点。有时则与额骨筛状切迹缘和筛状板相交,与筛状板相交点称为SE点。对于影响不重叠的,均分取中。
十三、翼上颌裂(pterygomaxillary fissure)又称翼腭窝(pterygopalatine fossa),由蝶骨翼板和上颌骨后缘构成,两者骨影迹下端相交点即为翼上颌裂点(Ptm.),而上颌骨后缘影迹继续下行,与上腭部后端影像相交,即为后鼻棘点(PNS.),均分取中,作为蝶骨翼板和上颌骨后缘构成的腔隙,描迹线应描于两者骨影迹的内表面上。
十四、后床突(posterior clinoid process)与垂体窝一样位于头颅正中矢状平面上。其位置正处于垂体窝后上口部,一般朝上或呈上前向突起,形似鞍状。描迹线应描于其骨影迹的外表面上。
十五、蝶骨斜坡(clivus of sphenoid bone),从垂体窝后床突往下后方向形成的一斜坡,与枕骨基部影迹线相交于颅底点(Ba.Basion)。蝶骨斜坡从后床突下行,其影迹应该位于外耳道影像之前方,而不会在外耳道后方。其描迹线应顺其走势描于其骨影迹线的表面。
十六、枕骨基部(basal part of the occipital bone),又称外穹隆(outside vault),从与蝶骨斜坡相交点——颅底点出发,向上前方向延伸,有时易与定位仪耳杆弧形影迹相混。其延伸影迹与下颌髁突颈部相交,其交点为关节点(Ar.)。其骨质影迹一路向前上。描迹线应描于其向下的外表面上。
十七、外耳道(external acoustic meatus),常显双重影像,需均分取中。需与耳塞、内耳道影像区分。耳塞影像多位于外耳道前下方,呈致密结构且阻射线,也有呈机械性圆圈,易区别。外耳道是一通道,影像一般呈阴影。而内耳道位于外耳道上偏后方,其影像也呈阴影,比外耳道小。外耳道最上点即为耳点(P.porion),描迹线应描于外耳道的内表面上。
注意外耳道内有左、右和上三个阴影区,分别为耳蜗窗、鼓室岬和前庭窗,其阴影要比实际的外耳道小很多,要避免将某一阴影区误认为整个外耳道。有重叠影像,不要将重叠部分误认为整个外耳道。
十八、枕骨髁突(occipital condyle)位于颅底的下方,其皮质骨影迹呈北斗星状,前缘向上与枕骨基部影像相交,略前于颅底点,通常不直接与颅底点相接。枕骨髁突后切迹的最凹点即为Bolton点。描迹线应描于枕骨髁突皮质影迹线的外表面上。其位于枕骨大孔两侧,其前缘略前于枕骨大孔前缘即颅底点,两者同位于颅底,关系恒定。
十九、上颌骨(maxillary bone)主要是指上腭部,最前端未前鼻棘点(ANS.),有时较模糊。从前鼻棘点向后下呈弧状延伸到上牙槽嵴,其凹陷部为上牙槽座,最凹点即为上牙槽座点(A.),最后端为后鼻棘点(PNS),此点有时会被未萌出的第三磨牙牙胚影像所遮蔽,但循迹翼上颌裂之上颌骨后缘影迹下行线,即止于后鼻棘点。从后鼻棘点往前,其下部影像为硬腭部,此部分为生长稳定部分,再往前下即为上牙槽腭侧部分,通常止于上中切牙釉牙骨质界或稍上方。


还包括上中切牙和上第一磨牙影像。应挑选最前突位之上中切牙影像,而不必均分。其切端与根尖点连线常作为代表牙长轴的两个标志点。上颌第一磨牙需均分。
二十、下颌骨(mandibular bone)最高处为髁突(condyle),其内侧为颞骨的致密骨板,由于影像重叠,加之左右两侧髁突双重影像,所以有时不清楚。但一般来说略低于眶耳平面(FH平面)。髁突头略下方前后两侧可见稍凹处,即为髁突颈(condyle neck)。从前方髁突颈往下前的弧形为下颌切迹(mandibular notch),从下颌切迹往前上为喙突(coronoid process)。下颌切迹和喙突在头影像上并不十分清晰。从喙突往下示下颌升支前缘(anterior border of ramus)。而从后方髁突颈往下为下颌升支后缘(posterior border of ramux)。下颌升支后缘近髁突颈部与枕骨基部上行影迹相交点为关节点(Ar.articulare)。下颌角(angle of mandible)为下颌升支后缘与下颌体下缘呈角形的移行部。下颌角处的标志点为下颌角点(Go.gonion)。下颌体下缘前部与下颌联合部相接。下颌联合具有致密的骨皮质,影像清晰。下颌联合前部和下部统称为颏部。颏前部往上为一呈弧形凹曲面即为下牙槽座,其最高点止于下中切牙釉牙骨质界或下方,此处为下牙槽缘点(Id.infradentale)。下牙槽座最凹点为下牙槽座点(B.supramental),在颏部还有颏前点(Pog.Pogonion)、颏下点(Me.menton)、颏顶点(Gn.gnathion)以及下颌联合体的中心点(D点)等标志点。


二十一、枢椎(axis vertebra)与寰椎(atlas vertebra)。枢椎位于枕骨髁突的下方。枢椎上部为枢椎齿突(odontoid process of the axis vertebra)。枢椎齿突前方呈弓形的影迹示寰椎前弓(anterior arch of the atlas vertebra),枢椎齿突后方为寰椎,其后端则为后弓(posterior arch of the atlas vertebra)。描迹线应描于其外表面。
每一步我都跟着书上画了,这是完成的情况。

把整个描绘过程做成动画:

自己再画一次。

接下来,我就要应付两年一次的定期考核了,考完继续吧。

我发文章的三个地方,欢迎大家在朋友圈等地方分享,欢迎点“在看”。
我的个人博客地址:https://zwdnet.github.io
我的知乎文章地址: https://www.zhihu.com/people/zhao-you-min/posts
我的微信个人订阅号:赵瑜敏的口腔医学学习园地

欢迎打赏!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