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的作业
牙面最高的地方是牙尖,然后是嵴,窝沟点隙。
AFG中下颌的短对角线
上颌与下颌的关系:脚和鞋子的关系。
下颌后牙颊舌尖均为第一要点5.5mm(除了下4,为4.5mm)
下颌3到4颊尖的距离为8.0mm,后面依次递减1mm,与上颌类似。4-5:7mm,5-6MB:6mm, 6MB-6DB:5mm,6DB-7MB:6mm,7MB-7DB:5mm.
前一个牙颊尖与后一颗牙腭尖距离为第二要点(8mm)
法则变化
格式塔原理:即在视觉中把不连续的物体想象成连续的。(所谓脑补,参考完形填空)
较小的缺损可以依赖格式塔原理来恢复外形,较大的缺损就需要依赖不可见的背景了。
第四章 主要牙尖嵴的走向
上颌主嵴走向
不同牙的主嵴倾向于平行。后牙腭尖主要是远中尖嵴与前磨牙尖嵴平行,近中颊尖与前磨牙尖嵴平行。
下颌主嵴走向,与上颌相反,颊侧是远中,舌侧是近中。
常规学习牙齿形态方法:观察-理解-重现。
外形轮廓+窝沟=形态的基础
首先要知道牙尖的位置。
上颌第一前磨牙
外形轮廓,六边形;窝沟,H形。
上颌第二前磨牙
外形轮廓,六边形,不明显;窝沟,H形,较瘦。
下颌第一前磨牙
外形轮廓,圆三角形;窝沟,远中椭圆形较大,近中较小。外星人。
下颌第二前磨牙
有两尖型和三尖型。窝沟形态分为三种。
上颌第一磨牙
外形轮廓:圆方形,MB,DL锐利,ML,DB圆钝。窝沟形态:马自达车标与奔驰车标。
上颌第二磨牙
与第一磨牙类似,不同是窝沟中间有窝沟跨过斜嵴。
另一种
三尖型。
下颌第一磨牙
外形:长方形,颊侧3牙尖,舌侧2牙尖,窝沟:羚羊头
下颌第二磨牙
长方形+羚羊
田字格形态。
总结:
上4形态特征:较宽的中央沟,近中沟有止点,止于3-4接触点上方。
上5形态特征:类似上4,中央沟位置较窄,没有近中沟跨过近中边缘嵴。
下4形态特征:圆三角形外形轮廓,较小的近中窝和较大的远中窝。
下5形态特征:三尖,方圆形。两尖,椭圆形。
上6形态特征:斜方形,窝沟形态,奔驰+海鸥。
上7形态特征:斜方形或远中舌尖明显缩小或消失,中央点隙有远中沟跨过远中边缘嵴。
下6形态特征:长方形,窝沟呈羚羊形态。
下7形态特征:长方形,窝沟呈羚羊型或田字形。
以数据为依据外形轮廓才不失比例。
全长:牙尖到根尖
冠长:牙尖/切端到颈部
根长:颈部到根尖
冠宽:近远中接触点之间的距离
颈宽:颈部近远中距离
冠厚:牙冠颊舌向距离
颈厚:颈部颊舌向距离
缺少咬合面的测量?不可见背景
第5章 每颗牙齿的不可见背景
咬合面的测量
不可见背景≠看不见,只是不注意。
上6
只有窝沟形态-轴面外形高点,还是不能很好画牙。还有牙尖之间的距离:所有牙尖的距离5.5mm
中央点隙的位置:以D1为圆心,5.5mm为半径画圆,与C和D1连线的交点。
也可以用卡氏尖找中央点,以其为圆心,5.5mm为半径画圆,与C1与D的连线交点为中央窝位置。
主嵴
C,C1,D1的牙尖嵴均朝向中央点。
有功能的形态
分为侧方区、后退区。
不可见背景+可见背景
不可见背景不仅影响内部结构的形态,也影响外形轮廓的形态。
外形轮廓
德国学者穆尔瑞特(Muhlereiter)1870年提出三个用于区别牙位的特征:
曲率特征(切/牙合面观)
角度特征(唇/颊面观)
根部特征(唇/颊面观)
内部结构=不可见背景+窝沟形态
上7
外形轮廓:近中弯曲大,远中弯曲小
牙尖:4个牙尖,并不完全等距。远中舌尖F1明显偏小。
边缘嵴:由牙尖近远中边缘嵴组成。
窝沟:奔驰+马自达。曲线,不是直线。
总结
一、第三章:牙齿解剖的重要性
10.AFG中下颌的短对角线
11.法则变化(格式塔原理)
二、第四章:主要牙尖嵴的走向(上下颌三角嵴的走向)
三、通过观察学习(每颗牙齿可见背景)
1.外形轮廓
2.内部结构
3.化繁为简
4.每颗牙齿的外形轮廓和内部结构
5.观察天然牙齿形态。
6.画牙田字格(以数据为依据外形轮廓才能不失比例)
四、第五章:每颗牙齿的不可见背景
1.咬合面的测量
2.上颌6可见背景+不可见背景(牙尖位置关系)
3.确定中央点的方法
4.有功能的形态(嵴的走向)
5.外形轮廓特征:曲率特征/角度特征/根部特征
6.学习方法=外形轮廓+内部结构(可见背景+不可见背景)
7.磨牙组外形轮廓+内部结构
作业:绘制上6、下6合面及上1唇面画牙田字格。
数据扩大10倍画的。
我发文章的三个地方,欢迎大家在朋友圈等地方分享,欢迎点“在看”。
我的个人博客地址:https://zwdnet.github.io
我的知乎文章地址: https://www.zhihu.com/people/zhao-you-min/posts
我的微信个人订阅号:赵瑜敏的口腔医学学习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