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漫游四部曲》读书笔记

克拉克著 电子书
《2001太空漫游》 出版时间 1968年
20181230
既然我们自己即将闯入空间,这种相遇为什么还不会发生呢?
制造工具的从自己的工具中得到了重生。
与只晓得现在的兽类不问,人类取得了过去的知识,并且开始探索未来。
空了的低级火箭将沿着一条一万英里的长弧滑翔进入大气层,以速度换成距离,回归肯尼迪机场。几小时后,经过检修重加燃料,它又将准备好随时把另一个伙伴送进它本身永远去不到的灿烂天籁。 (可回收重复使用的火箭!)
那俄国天文学家是个瘦高个子,淡黄色头发,脸上不带皱纹,看不出他五十五岁的年纪——过去十年花费在月球的背面建设一个大型的无线电天文台,那里因为隔着二千英里厚的坚硬石头,可以不受地球上电子噪音的干扰。(嫦娥四号要在月球背面着陆了,现在再看这些,好有感触。)
空间一号站每分钟转一转,这慢转产生的离心力构成与月球上引力相等的人造引力。
(角速度2pi/60,离心力f = 质量×角速度w²×半径r,月球重力是地球的1/6,故
w²×r = g/6 ->r = g/6w² = 148.94 ≈ 150m。
装配完成后的国际空间站长110米,宽88米,大致相当于一个足球场大小,总质量达400余吨,将是有史以来规模最为庞大、设施最为先进的人造天宫,运行在倾角为51.6°、高度为397公里的轨道上,可供6~7名航天员在轨工作,之后国际空间站将开始一个为期10~15年的永久载人的运行期。——来自百度百科。克拉克想象的空间站比人类现在做出来的大4倍——按面积。)
每一条新闻都有自己的两位数字符号;照符号一按,邮票大小的一条新闻就扩展得正好和屏幕一样大小,可以舒舒服服地阅读。读完一条,又可以拨回到全版,再另选一条细读。(就是超级链接嘛。)
降落在无声中继续进行。虽然对话仍然很多,但现在都是通过机器,用对向闪光脉冲互相保持联系,其速度千倍于思想缓慢的制造机器的人们之间的通讯联系。(人工智能,但既然双方都是机器,为什么还用人的语言?)
基地自成一个体系,很象是地球本身的一个活动模型,生命的一切化学变化在这里周而复始。在一个巨大的“温室里——埋在月球表面上的一间圆形的房间里——空气是净化了的。夜间有照明灯,白天有滤过的阳光,成英亩茁壮的绿色植物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生长。它们都是特殊的变种,专门为了向空气补充氧气的明确目的而进行改良,同时作为副产品也提供食粮。 (生物圈二号,基因工程。)
不仅如此,通过内部装修的一项简单技巧,一按开关就可以把整个一面墙壁变成一片可以乱真的地球景色。这种景色还有八种不同的选择。(VR)
经过了一万年,人类终于找到了同战争一样激动人心的事业。不幸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已经认识到这一事实。
但是他们的工具将不是斧头、枪枝、独木舟和马拉篷车;而是核电厂、等离子传动装置和无土农场。地球,象一切母亲一样,也要把自己的孩子送上征途,这个日子已为期不远了。
“别太高兴了——他听说了T.M.A.—1;传闻正在泄露出去。但是,我们决不能发布任何声明,除非我们知道那鬼玩意儿是什么,以及我们的中国朋友是不是在幕后操纵。” (那会儿就有中国威胁论了,尽管我们还在斗国家主席呢……)
三百万年!相形之下,千变万化的青史,帝王将相的盛衰成败,只不过是瞬息间事。
这种偏见有一部分目前已站不住脚,因为比起最早登月的人所穿的那种不灵便的甲胄,最新式的宇航服要舒服不知多少倍。(登月时间:1969年7月21日。作者发表此文的第二年。)
弗洛伊德决定试作一项简单的实验;他站在板块和太阳之间,然后在那光滑的黑馒上找寻自己的身影,竟毫无踪迹。晒在板块上的强光至少有十个千瓦;如果它里面装有任何东西,一定已很快煮熟。(绝对黑体?对所有辐射都只吸收不反射。)
经过三百万年的昏夜之后T.M.A.—1又迎接了月球上的曙光。(埋在月面下三百万年,就等有一天会有生物来使其重新暴露在日光下。)
(太阳系不同位置的探测器都收到了异常信号。)
“发现号” 仍然要去木星;但它将不在那里停留。在它穿越范围广阔的木星卫星体系时连速度也不稍减。相反——它将利用那颗巨星的引力作为一个投射器。把它自己甩得离太阳更远。它将象一颗慧星,突入太阳系的外层,最后到达土星环的灿烂境界。(最初提出引力助推法的科学家是苏联的尤里·康德拉图克(Кондратюк, Юрий Васильевич)。弗里德里希·詹德(Friedrich Zander)在其1925年的论文“Проблема полета при помощи реактивных аппаратов: межпланетные полеты”(《星际飞行中喷气推进的问题》)中也提出了类似的构想。但是两者都未能意识到行星沿飞行器轨道施加的引力助推能够推进飞行器从而减少飞行器星际间飞行的燃料消耗。这一设想由迈克尔·米诺维奇(Michael Minovitch)于1961年提出。1959年,引力推进法得到了首次应用,当时苏联的探测器月球3号使用该法运行至月球背面并拍摄了该区域的照片。当时这一操作流程由克尔德什应用数学研究所所设计。——来源:百度百科)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明斯基和古德二人已经证明,中性电路可以按照任意选择的程序自动产生——自行复制。电脑能以同人脑发育极其相似的过程使之成长。从任何实例来看,具体细节是永远无法知道的,即使知道,也由于比人的理解力复杂几百万倍而无法为人所理解。(现在的神经网路,深度学习是不是这个路子?)
另一枚比较成功;它切人木星大气层的外层,一擦而过又返回到空间。(航天器在大气层打水漂的情况,确实有。)
四颗螺栓帽不费力气地拧了下来,普尔把它们仔细地存放在一个方便的荷包里。(有人预言:总有一天地球也要象土星一样有一个光圈,那将完全由空间建筑工人粗心抛开的螺栓、扣闩乃至工具构成的。)(哈哈,太空垃圾。)
他可以看到AE—35部件的电子线路。它是一个薄片,象一张卡片那么大小,卡在大小刚刚合适的一个槽沟里。这个部件是用两根紧锁横档固定的,有个小把手,可以很容易拆卸下来。 (芯片喽)
飞船的电源、导航和推进系统没有受到影响——反正后两个系统鲍曼在若干月内还用不着,直到与土星会合的时候。没有船上计算机的帮助,地球也仍然能够远距离监视会合动作。最后的轨道调整将会有些麻烦,因为需要不断地检验,但那也不是个严重的问题。(还是有问题的把,从土星到地球的来回时差。)
许多科学家断然否定这种可能性。他们指出,有史以来最快的“发现号” 也要用两万年时间才能到达人马座α星——如要进入银河系的深处,则要花几百万年。(三体也是这个,因为它最近吧?)
他们在这种躯壳中漫游于星际之间。他们不再建造宇宙飞船。他们本身已是宇宙飞船。
但是“机器实体” 的世纪很快又已告终。在他们不断的实验中,他们懂得怎样把知识储存在空间本身的结构里,把思想永久凝聚成光格。他们可以变成辐射性的生物,最终摆脱掉物质的控制。
因此,他们不久又把自己转变成纯粹的能量;他们抛弃在成千个世界上的空壳,先是在失去头脑指挥的情况下抽搐地跳着死亡的舞蹈,随即又锈烂解体。 (生命的未来:摆脱物质束缚。)
(接下来就是纯幻想的成分啦。)
第一部总结:300万年前非洲某处猿人发现有一块光滑的1:4:9的石碑,同时一块石碑被放到月球上,埋在地下。300万年后,2001年,人类在月球建立基地时发现了这块碑,使其重见天日。结果发现强烈的电磁信号,指向土卫六。人类派出飞船前往土卫六探查。为了保密,任务只告诉了机器人哈尔9000,而人类休眠。哈尔为了保守秘密,走火入魔,制造故障假象杀死了大多数宇航员,就剩了一个,把哈尔给弄停了。这位宇航员到了土卫六,发现那里也有个类似的碑,其实是一个星门,虫洞入口之类的地方,他进去了,经历了一系列奇幻的经历,到达了远离地球的地方。原来是放石碑的外星生命干的,他们改造了这个人,使其变成了一个宇宙婴儿,可以自由活动,摆脱了身体的物质束缚。最后他回到地球,要决定地球的命运了。第一部里,作者是想表达对人类或智慧生命未来的一种设想吧:即摆脱了物质的束缚,变成一种纯粹的能量形式。再看第二部吧。
《2010:太空漫游》 1982年
《2001年》一书创作的那个时代,远远落在人类历史的伟大分界点之后,当尼尔·阿姆斯特朗迈上月球之时,我们就永远和它分隔开了。
即使是在公称制时代,这也仍然是一个一千英尺的天文望远镜,而没有标明“三百米”的规格。(应该是说射电望远镜,Fast口径500米,天文望远镜最大口径10米,夏威夷的keck望远镜。)
他还是能记起他最初在屏幕上看到的那些句子:“弗洛伊德博士——紧急私人事务。”然后萤光字幕上滚动的字句飞快地把这个消息烙进了他脑中:
“很遗憾通知你伦敦至华盛顿452航班在纽芬兰坠落,虽已派出营救人员,但恐无人员生还。”(手机短信?)
凯罗琳正在用鱼喂那条最大的海豚——他们管这只雄海豚叫“背疤”——这时候弗洛伊德的手腕传来一阵微微振动,他知道这是有人打进电话了。他轻拍金属带子,让振动铃静了下来,打开对话装置,走到屋边。(就是手机嘛)
“它是一门精确的科学,在一切因素都被考虑到的情况下。但围绕着木卫一有一些奇怪的事,除了它的火山活动,那里还有着巨量的放电现象——而且木星的磁场每十小时旋转一次。所以重力不是对发现号唯一的影响因素,我们得赶快想办法——赶快。”(科学的思维方式:如果事物出现异常的情况,可能是有其它因素影响。)
这里没有书籍,甚至桌上也没有纸张和铅笔。只须钱德拉手指一动,世界上所有图书馆中的书籍就可以展观无余,屏幕就是他的记事簿和涂写板。那块黑板也只是为访客们准备的,上边画了一半的图表是三周之前的事了。(平板电脑)
责任!是的,这是关键,它的内涵多丰富啊。他对自己有责任,对家庭有责任,对大学有责任,对过去的工作有责任(虽然他曾经黯然离职),对他的国家有责任——对人类有责任。要确定哪个优先是不容易的;有时候它们彼此冲突。
人类早在认识到之前就懂得,将上帝的住所放置在地球的重力之外。
往下边看,你会看见一道闪光,向那颗行星后移动——那是中国的新太空站。(天宫一号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于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0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
这个比喻不是不谦逊;这些年来,高尔基市不仅产生了物质结构和宇宙起源的新见解,而且对等离子体的新概念导致了热核能量的研究。这个推进器虽然是这些研究最知名,最公开的产物,但也仅仅是众多惊人成果中的一个附属品。悲剧在于,这些成就的取得是以不公正为动因的;也许有一天,人类会找到处理问题更文明的办法。
“俄国人表现得很好,当然,他们很生气,很失望——但我听到很多钦佩的言辞。真是天才妙计,在众目睽睽之下修建飞船,让所有人都以为那是一个太空站,直到他们自己揭开谜底。”(中国人修的太空站其实是飞船。)
“钱”号证明了利用空气刹车的策略是可行的。关于木星的资料是正确的,它的大气层中不存在意外的或是可能的致命危机。
他不知道他的居停主人是否曾有幸译出信息,那密码是建立在两百位素数的基础上的,国家安全局为之自豪无比,声称现有的计算机在宇宙“大坍缩”(大坍缩与宇宙诞生时的大爆炸正好相反,是某些科学家对宇宙最终结局的描述。——重校者注)之前都无法解码。这是个无法证明的说法——只可能得到反证。(RSA)
木星虽然体积庞大,但对它的影响却小得多。在遥远的过去木星引起的潮汐已完成了它的工作,确保木卫二以不变的一面永远朝向它。(潮汐锁定)
经过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旅行者号观测、八十年代的伽利略号探测,九十年代的开普勒号登陆,所有这一切都是已知的。(真正的开普勒号是2009年发射的,探测地外行星的。)
而更严重的不会被接受的问题,是他们吞并这颗星球的权利。在历史上,这还是第一次有一个国家宣称自己对另一颗星球的所有权,地球上的所有媒体都在就这个声明的合法性进行激烈的争辩。虽然中国人又发表冗长的声明指出,他们从来没有在2002年的《联合国太空条约》上签字,因此不受该条约规定的限制,但这种说法并不能平息白热化的抗议。 (《外层太空公约》1967年生效,”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得对外太空或者太空中的某一星球提出自己的主权要求”)
他们有足够的能量,这个区域也很可能含有用的矿藏——我们都知道,中国人是合成食品生产的专家。(中国人多的梗?)
弗洛伊德的思绪立刻飘向了百亿公里之外。他模模糊糊地记起了那次国际天文联合会会议闭幕后的招待会——那是中国人在第二次文化大革命前参加的最后一次大会。(呵呵)
所有的宇航员,不考虑他们的国籍,都把他们自己看作是太空居民,情出一处,彼此分享着胜利、分担着痛苦。列奥诺夫号上没人会为中国探险队的遇难感到高兴,然而另一方面,竞赛不需达到白热化,大家都有一种无声的解脱感。
在地球上发现的任一事物都能在宇宙中千百次地重复,这几乎是科学家们的一条信条。
有一些职业会发展出适合其使用的独特工具——比如码头装卸的吊钩、制陶用的机轮、砖瓦匠的铲刀、地质学家的钉锤等。
这位科学家的手指在键盘上跳动着,打出了十几个字,显然这些字是随机挑选的,屏幕上每显示出一个字,他就认真地念出它。象一个扭曲的回声,这些词又从扬声器的铁壳后传来——平板单调、机械地回响着,完全感觉不到声音背后是否还蕴藏着智慧。这不是哈尔以前的样子,弗洛伊德忖道。这不比我小时还被当作新鲜玩艺的那种原始发声玩具做得更好。钱德拉按下了“重复”键,一连串的单词又重新响起。这次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虽然没人会误认那是人声。“我给他的单词包含了基本的英语语素;大约重复十遍,他就可以乱真了。但我没有设备,不能对他进行真正有效的治疗。”(这不就是机器学习嘛?)
他们很快就加入了数字命理学家、占星家和玄学家的大合唱,奢谈着大金字塔的高度、史前巨石圈的直径、纳斯卡高原线条的方位和角度、复活节岛的纬度,以及一大堆他们能据此得出有关未来的最惊人结论的其他数据。即使一位著名的华盛顿幽默家宣称,他计算出世界将于1999年12月31日终结——而现在所有人都知道那个时间早已成为过去,他们仍没有丝毫的沮丧和反省。(后人果然如此,2012什么的。)
任何一名心理学学生都能预测,如果一种需要十分迫切,它就会迅速得到满足。
如果它们中曾产生出史学家和哲人,每一种文明都会据此深信它们在宇宙中是独一无二的。
在头顶上方经常游动着木卫二的类鱼生物——犹如最新型的鱼雷,由竖直的尾鳍提供动力,身体侧面的鳍状物掌握方向。与地球海洋中最成功居民的类同之处是不可避免的,对同样的工程问题,进化必然产生非常相近的答案。就象海豚和鲨鱼——外表几乎一模一样,尽管在生命进化树的分枝上彼此相距甚远。(趋同进化)
他还没有失去所有的人类情感,如果那样,他将会一文不值。大卫·鲍曼的灵魂已经超越了爱,但它还懂得怜悯那些曾是他同伴的人类。
还剩下一些越来越少的痕迹。只有眼睛——是谁最早把它们称为“心灵的窗户”?——精确地重现了。身体的其他部分都维持着简单的空白,缺少所有的细节。没有对于生殖器或性征的特别暗示,那是一个令他颤栗的迹象,说明了大卫·鲍曼已离他的人类遗传有多么遥远。(进化的方向)
我们都是机器,布雷罗夫斯基先生。仅仅是程度问题,不管我们是由碳还是硅组成,都没有本质的区别,我们中每一员都应获得应有的尊重。(人是机器——因此可以用机器模拟人。)
他在脑海中四处搜寻着例证。人们——尤其是上了岁数的——仍然会说把胶卷装进相机或者把汽油灌进汽车。甚至“剪带”一词有时还会在录音室里听到——虽然那是两代之前就已过时的技术。(数码相机和电动汽车?数码相机倒是有了,电动汽车淘汰燃油汽车怕还有几年的。)
那又是个早已过时的短语,触摸板几乎完全代替按钮至少已有一代人的时间了。(作者太有想象力了!)
木星很大,他们很忙,况且月球和地球轨道上的天文望远镜比他正在使用的功能要强胜百倍。(哈勃,开普勒……)
假设你要进行一项很大的工程,卡特琳娜——我是说很大,例如在月球那么大的面积上进行露天开采。你可以制造几百万台机器,但那会花费若干世纪的时间。如果你够聪明,就只需要造一台机器——一种能够利用周围原料进行自我复制的机器。这样你就能启动一系列连锁反应,而在极短的时间里,你就可……在几十年里孵出足够的机器进行工作,而不用等上千年的时间。只要复制的效率够高,实际上你做任何事情都可以想多快就多快。(太空殖民的方法)
现在,超越了星群,进化在向新的目标推进。首批地球探险者早已达到了血肉之身的极限,当他们的机器发展得比身体更完美时,迁移过程就开始了。最初是头脑,之后只余下思想,他们挪进了闪亮的金属和塑料制造的新壳。
但机器实体的时代很快就过去了。他们不停地试验,学会了把知识存放在空间的自身结构里,而将他们的思想永久地保存在光的凝固格栅中。他们能够变成放射状态的造物,最终摆脱物质的束缚。(生命进化的未来)
第二部总结:第一部时间过去九年,美苏联手对宇航员神秘失踪的发现号进行探索。美国人出专家,俄国人出飞船。结果中国的”钱”号飞船抢了先,利用木星(故事地点从土星挪到木星,据说是为了拍电影方便)大气减速,强先到达并在木卫二着陆(目的是获取水)。结果遇到木卫二上的生命,全军覆没。美俄宇航员到达后进入发现号,复活了哈尔9000。被神秘黑石吸进去的宇航员已经化身为纯精神的存在回到了地球。他重访了很多地方,留下一些痕迹。最后他回到美苏宇航员的飞船,警告他们快走。最后木星被变成一颗恒星,木星的卫星变得宜居。人类被警告不能接近木卫二,其它星球随意。原来这种精神生物的目的是做一个实验,看智慧生命是怎么发展起来的,以及不同智慧生命(即地球人和木卫二生命)能否交流。在木卫二生命尚未发展到有技术进行远程交流和防卫自己时,黑石(就是300万年前在地球和月球背面放的那种)会保护木卫二人,阻滞外来智慧生命进入。等到木卫二人发展出无线电技术等技术后,人类和他们是否能交流融合,也许是下一部的内容了。(大刘的黑暗森林理论也许是从这来的。不过他设想的是智慧生命自己对自己的限制,而不是外来者对智慧生命的保护。还有没有物质实体的生命形式,会是生命发展的未来吗?人类已经有办法让自己的精神活动遗迹活得比自己的肉体长得多了——各种书籍,视频,图片,简而言之,各种信息——都能比其创作者存在的时间更长。其实这种机制早在生物的遗传机制里了,遗传信息的传递持续时间要超过生命个体的寿命,要点就是不停的复制再复制。现在的问题就是人类还做不到把大脑的想法整个原封不动保持其感觉和意识的复制。
《2061:太空漫游》 初版1988年
“听你这么说,我真高兴,老格。你知道的,我的实际年龄已经一百零三岁了。”(现在真有人这么预测的……)
在这个重力只有地球六分之一的医学中心内.佛博士的生理时钟不仅慢了下来,而且他的生命实际上也年轻了两倍。(搜了一下,好像确实有这种现象:http://m.fx361.com/news/2014/0515/1517430.html)
回溯二十世纪,那时的太空船只有能力掠过彗星,但是这一次却是实实在在地登陆彗星,就像阿姆斯壮当年踏上月球一样。(2014年罗塞塔号成功登陆67P彗星)
人类并不一定要跨出地球才可以欣赏到天空之美,不只在太空,在任何一个远离光害的高山上,万里晴空的夜晚,满天繁星也可以尽收眼底。因为即使在太空中,大气层外星星会显得比较明亮,但是人类的肉眼仍无法分辨这中间的差异。更何况一眼可以览尽令人震慑的半个天球的壮丽景观,是任何观察站的视窗无法提供的。(有过亲身体验,的确如此,但是现在光污染太严重了。)
自从公元二○○○年十二月十一日废除长途电话费率开始,所有的电话全部都变成市内电话了,人类为了迎接这个黄金时期,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巨大闲话家族的一分子。(2017年欧洲内部和中国内部的手机长途话费都取消了。)
“和平人质”运动不是任何宗派的政治家或理想家发明的,一直到有人发现无论在任何时到都会有十万名苏俄观光客造访美国,同时也有五十万名习惯性埋怨自来水不佳的美国人停留在苏俄,因此才产生了这个名称;更贴切的解释则可能是因为这些美俄的观光客中大多数都是绝对不能牺牲的权贵人士(如富商、特权阶级及政治人物之子女)。(看来这不是哪个国家的个例)
透明时代已在一九九○年代开始,在企业化经营的新闻媒体开始使用摄影卫星之后,影像的解析度使可以和军方领先了近三十年的解析度相当了。(谷歌地球,但世界更透明了吗?怕没有。斯诺登。)
第一胎和第二胎都免费,第三胎就要付给政府一百万元,第四胎要付二百万元,第五胎要付四百万元,余此类推。(社会抚养费吧?)
直到二○○七年,中国秘密建造了第一艘太空船——“钱氏太空船”,才得到世人的关注。(1999,神舟号,载人在2003)
由莱特兄弟制造的飞机演进到第一架大型喷射客机首航,正好也是五十年。在那五十年刚开始时,训练有素的飞行员在开放的驾驶座上饱经风霜,飞越无数的地方;—直到后期,连老祖母们都能在乎静熟睡的状况下,以每小时一千公里的速度横渡各大洲。(从技术出现到完善要50年左右。)
电视这个一直为多方垢病的媒体,此次却发挥了正面的功用。菲律宾在很多年前就开了先例,当他们知道全世界都在关注,不知不觉地大多数人就倾向表现出负责任的态度。虽然也有一些卑鄙的例外,但是镜头上还是鲜有大屠杀的情况发生。(暴力减少的原因?)
当更接近太阳(在水星的轨道内)时,宇宙号不只是要走捷径,而且要从太阳的重力场中获得一个额外的推进力。由于自然界的平衡作用,太阳会在这个过程中失去一些速度,但其影响要几千年之后才能测量得到。(引力弹弓)
每秒一千零五十公里。”“每秒超过一千公里,几乎是每小时四百万公里!”“正确!”船长骄傲地回答,“我们是以人类有史以来最快速度的两倍在前进。”(目前人类最快的飞行器:帕克太阳探测器,2018年8月12日发射,在近日点每小时72万公里,是小说的1/6,还有43年,应该很有希望。)
“几天之内,他就在八十年前的《自然》科学期刊上找到了一篇老论文,是的,那个时候文章还是印在纸上的,文章解释了每一件事情,真的,几乎解释了所有的事。(阅读媒介的改变)
曾经有人认为中子星的地壳可能是由大量的钻石所组成的。目前已知最近的中子星距离我们有十五光年,它的表面重力场是地球的七百亿倍,所以我们很难期待它是一个能够合理供应钻石的来源。(是白矮星吧?https://baike.baidu.com/item/%E9%92%BB%E7%9F%B3%E6%98%9F%E7%90%83/2029367)
除了我们所学过的东西之外,还有很多事情困扰着我们。海尔已经绘制了帝古磁板的内部系统,而我们可以控制其中一些较为简单的系统。它是一个可以执行多项功能的工具,它最初的功能是产生智慧的催化剂。(那些石碑是产生智慧的催化剂)
第三部总结:上一部幸存的主人公生活在月球,后来他参与了一项对哈雷彗星的探测项目,并成功在哈雷彗星上着落。而他的孙子参与了对木星(现在是魔星了)的探测活动,飞船被人劫持降落在木卫二(即欧罗巴)上。探测彗星的飞船(宇宙号)提前结束任务前往欧罗巴去救援他们(银河号)。银河号派出飞船去探测欧罗巴,发现其最大的山峰全是由钻石构成的,还有各种各样的生物。他们最终脱险,主人公发现那个石碑其实是智慧的催化剂。(感觉这部比头两部要逊色一些。)
《3001:太空漫游》 出版于1996年
他们觉得在这个银河系,“心智”该是最珍贵的了;所以不管到了哪里,他们都尽量协助心智萌芽。他们成了星田里的农夫,忙着播种,偶尔还有机会收成。
而在群星之间,演化正朝着新的目标前进。首批抵达地球的探险家,早已面临血肉之躯的极致。一旦他们制造的机器比自己的身体更优良,就该是搬家的时候了。先是脑子,然后是思想,他们搬进由金属和宝石打造、亮晶晶的新家,用新的身体在银河系中漫游。他们不再建造宇宙飞船,因为他们自己就是宇宙飞船。
不过,机械实体的岁月也很快过去了。从不眠不休的实验中,他们学会了把知识储存在空间结构里面;把自己的想法,恒久保存于凝冻的光格中。
为了要进入纯能量的形式,他们又改变了自己。而在千百个世界里,那些被他们舍弃的空壳,跳着无意识的死亡之舞,短暂地颤抖,然后崩裂成尘。
现在他们是银河系的主宰了。可以随性漫游在皇辰之间;或者像捉摸不定的暮霭般,渗溶入宇宙的裂隙。虽然最终摆脱了物质专制的统御力量,但他们也没有忘记,自己生命的源头,是起自于那些如今虽已消逝,却一度温暖、黏稠的海洋。他们制造的神妙仪器,仍然继续发挥功能,守护着那些很久很久以前就开始的实验。
可是,就连那些机器,也不再总是服从创造者所赋予的使命了。像所有的物质一样,它们也难逃时间之神的影响,更煌论它那耐心无比、不眠不休的仆人——嫡。(这就是作者对生命的未来的设想。)
所以,他正在距离半人马座α星(离太阳最近的恒星)已不算太远的地方,驱集着从柯伊伯带中四散流离的逃冰。(科幻小说都喜欢写比邻星)
她走到门前眼睛高度的一个小小四方形面板前,那面板大小如同早期印刷时代中无限泛滥的杂志。普尔注意到,好像每个房间里都至少会有一个,通常总是空白的,偶尔上面会有几行缓缓移动的文句。就算其中有些字他认识,对他来说也完全没意义。有一次他房里的一块面板发出紧急的哗哗声,他认定:不管是什么问题,反正会有人解决,所以就置之不理。幸而这个噪音结束得和开始时一样突兀。(平板电脑)
现在全球通用的是“世界时”,以前那个令人迷惑、拼拼凑凑的时区制,已经被全球通讯的精进给淘汰了。
他正由一个圆筒状高塔的表层往下看着遥远的地中海。塔壁平缓的弧度显示其直径长达数公里。但比起塔的高度,那还算不上什么:塔身往下逐渐变小,一路往下、往下、再往下,最后消失在非洲某处的云雾中。他猜想,应该是一路直达地面。
我们在多高的地方?”他悄声问。“2000公里。不过你往上看看。”
这次他没吓得那么厉害了,他已有心理准备。塔身逐渐变细,直到变成一丝闪烁的细线,衬着黑漆漆的太空。毫无疑问,塔是一路向上,一直到地球的同步轨道,即赤道上方3.6万公里的高空。在普尔的时代,这样的幻想已经很普遍,但他做梦也没想到,自己能看到真实的景像——而且还住在里边。
“只有四座,等距分布在赤道上。非洲塔、亚洲塔、美洲塔和太平洋塔。最后一座几乎是空的,才盖完几百层而已。除了海水之外什么都没得看……”
“我想,在几个世纪以前有次大规模的清除行动。现在同步轨道以下已经没有任何卫星了。”
(通天塔)
这里是亚特兰大市,公元2000年12月31日……“这是CNN,再过五分钟,带着未知的危险与希望,新的千禧年,即将要来临了……
(真实的千禧年貌似是从2000年1月1日算起的。)
当然,他对这种诱惑可以免疫!他要把它当成学习第三千禧年世界的优秀工具,花几分钟就能学会原本要耗上多年光阴才能专精的技术。嗯——可能他也会偶尔纯粹为了好玩而使用脑帽……
(记忆移植)
“你可能认不得了。”自我介绍是星航署署长的亚力斯塔·金博士说道:“尤其整个博物馆现在分散在太阳系里——地球外的主要收藏点在火星和月球,其他还有很多依法属于我们的展示品,现在都还朝着别的恒星飞去。总有一天,我们会追上,带它们回来。我们特别急着要抓回‘先锋十号’,它是第一个溜出太阳系的人工物品。”
(不是旅行者1号吗?)
史蒂芬·笛儿马可博士常常告诉自己,虽然这里距离李基夫妇500多年前挖出人类第一个祖先的地方只有十来公里,但是他们大概再也认不得这个地方了。全球气温上升与“小冰河期”(被了不起的科技给缩短了)改造了景观,也彻底改变了这里的生物相。橡树和松树仍然努力向上生长,要与气候变化一较短长。
(连气候变暖也预测到了!)
(2500年代,在非洲发现跟月球上一样的石板)这就是——时间也好、地点也好——人类真正的开始。还有,这块石板,便是人类诸多神祇的起源。
脑帽,以及书本般大小的播放器——理所当然叫做“脑盒”,在此可就有了极大的价值。没多久,他就拥有一个由许多“快餐知识”光片所组成的图书馆,每片内含的知识都足以抵得上一个大学学位。当天插入其中一片到脑盒,调整到最适合的强度与速度时,就会出现一道闪光,接着他会有一个小说不省人事。等他醒过来,就像是心灵打开了一片新领域;不过若非刻意寻找,他并不会察觉那些知识的存在。那就好比图书馆的主人,突然发现了成堆原来属于自己的书。(那时就是这么学习的。但作者也说了,这是”快餐知识”)
他的另一位守护者,英迪拉·华勒斯,则保护他免于不必要的骚扰,并建议他该接受哪些邀请,又该婉拒哪些。对他来说,大概永远也搞不懂这个复杂文明的社会政治结构。不过他很快就知道,虽然理论上阶级分野已经消失,但还是有几千名超级公民存在。乔治·奥威尔是对的,有些人永远比别人更平等。(1984)
生命中所有重要的事都是意外发生的。
“不过让整件恐怖作业结束的,并非经济因素,而是疾病。首先是牛,接着扩散到其他的食用动物。应该是某种病毒吧,它会影响脑部,然后导致可怕的死法。虽然最后找出治疗方法,但也来不及扭转乾坤了。不过,反正当时合成食物已经比较便宜,而且口味应有尽有。”(疯牛病吗?)
糟的一次是2304年小行星撞击所引起的,虽然有备份及安全系统,但仍有百分之几的信息库被毁。普尔忍不住要想,不知他亲生儿女的资料,是否也在那些无法挽回的无数位中。到了现在,说不定他的第30代后裔正走在地球上呢,不过他永远也不会知道。(那个时代一定每个人都有自己完整的DNA测序结果了吧?比对一下呗。)
自从来到星城之后,这还是普尔头一回看到真正的地平线,而且也不如料想的那么远。他终于抵达了直径为地球七倍的巨轮外缘,所以,横亘过这人工世界屋顶的景致,该绵延有几百公里吧……
(又是一个环)
从1000公里上方看来,星城就像是条环绕地球赤道的巨大金属带,上面还点缀着高架、穹顶和更多的神秘结构。哥力亚号日向航行之际,星城也迅速缩小,现在普尔可以看到它有多么不完整:有许多仅由蛛网般的鹰架相连的巨大空隙,可能永远也不会完整包覆。
虽然较远的那边几乎看不到,只见一条细线称着群星,还是会令人敬畏地联想到,人类到底是把这个建筑放到天上去了。
然后普尔想起了壮丽无数倍的土星环,在能与大自然的成就相比之前,航天工程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呢。
(3001年主要就多了这么个东西。)
到木星只要一个星期(目前要六年)。我还不习惯豪华的惯性引擎和无上限的航程。
让我想起——有天碰巧看到20世纪晚期的定义——你可能会觉得好笑——是像这样的——引述——精神分析——一种接触传染病,源自20世纪初期的维也纳——目前绝迹于欧洲,但在富裕的美国人之间偶有所闻,引述完。好玩吧?(呵呵,传染病。)
“文明与宗教无法共存”,还有“信仰就是相信明知虚妄的事。”
然后,衬着小行星的黑暗部分,突然爆出一阵耀眼的光芒。那颗小小的纯铀238子弹以流星的速度撞了上去。在几分之一秒的时间内,它所有的动能都化为热能。一团刺目的白色气体喷入太空,而发现号的摄影机正记录着迅速消失的光谱线,捕捉炽热的原子透露出的信息。几个小时后,地球上的天文学家首度知道了小行星外壳的成分。虽然没有太大的惊讶,但也开了几瓶香槟。(现实中好像真进行过这类实验,不过不是用铀,而是探测器。)
普尔惊讶地(也有点震撼地)发现,船员对哥力亚号各系统的知识相当肤浅。他问的那些问题应该很容易就可以回答,但他们竟然都叫他去查船上的记忆库。不过不久之后他便了解,在他的时代所接受的那些彻底的训练,已经不再可能了,宇宙飞船的操控牵涉了太多复杂的系统,让人没办法全部专精。专家面对自己的仪器,只要知其然,不必知其所以然。可靠性全依赖不厌其烦的自动侦测,人类介入很可能弊大于利。(以后趋势是这样?搞人工智能有调包侠了。)
“史有明证。假设你是外星智能生物,只关心可验证的真理,你发现了某种物种,他们把自己分裂成上千——不对,到现在应该是好几百万的族群,有着各式各样对宇宙源起及行为准则的信仰。虽然许多族群有相同的想法,甚至其中有99%的想法都重迭,但那剩下的1%,仍足以让他们为了教条的枝微末节(对外人来说毫无道理可言)而互相残杀。(对!争毛啊!)
与地球最成功的海洋居民相似,乃是必然:面对同样的工程问题,演化必定会给予一致的解答。
(趋同进化,作者写的木卫二生命的情况就是地球大洋底的情况嘛。)
我们花了多久时间才了解到,发展人形机器人真是件可笑的蠢事;最好的行走方法,就是利用许多小小的“自动脚”!每次我们发明了什么自以为聪明的东西,总会发现大自然老早就想到了……(呵呵)
我刚有个好玩的想法。这些生物统统朝同一个方向前进——好像电子学发展完备之前,在住家和办公室之间一天两次通勤往返的人潮。(在家办公?)
就像木卫二的放大版,木星是演化的死胡同。意识永远不会在这儿出现;即使真的出现了,也会活得很痛苦。或许这儿可以发展出纯粹的空气文明,但在一个不可能有火,且几乎没有固体的世界里,它连石器时代都到不了。(木星变恒星之前的情况,以地球的经验来说啦)
过度关切病态行为,本身就是一种病态。
“如同我们向来所猜测的,石板是某种银河网络的一部分。最接近的节点——石板的控制者,或说顶头上司,就在450光年外。“简直就是兵临城下!这意味着21世纪早期传输出去的、关于人类和人类活动的报告,已经在500年前就接到了。如果石板的——就说‘主人’吧,立刻响应的话,任何进一步的指示,差不多该在这个时候抵达。(不要回答!不要回答!!不要回答!!!)
有天我和戴维沿着肯尼迪角的海岸散步,就在发射前几周。我们看到沙地上躺着一只甲虫,这很常见。甲虫六脚朝天,正努力挣扎想要翻过身来。“我没理它——我们正在讨论复杂的技术问题,戴维则不然。他站到一边去,用脚小心地帮它翻身。它飞走后我评论道:‘你确定这样做好吗?这下它可以飞去大啖某人的名贵菊花了。’而他说:‘可能吧,但我希望给它一个证明自己清白的机会。’(“杀死你,与你何干?”,两种相反的心态。)
一般都同意,共产主义是最完美的政府形式。不幸的是,根据实验显示(代价是几亿条人命),它只适合群居昆虫、第二类机器人,和相似的特定物种。对不完美的人类来说,缺点最少的是民主,常被定义为“个体一律贪婪,由虽有效率却不怎么热心的政府调节”。(呵呵)
普尔摇摇头,她接着说:“我真惊讶你竟然不知道!那不过是你出生前几十年的事。我是在为‘千钧一发’找资料的时候看到的,状况很类似:是在你们那个时代的某场战争里,一群杰出的科学家秘密集合在一起,要破解敌方的密码……顺带一提,他们造出了首批真正计算机,这项工作才能完成。(图灵他们)
“我不想谈这件事。不过有两次,我曾瞥见——力量……实体——比石板高级得多,说不定比它们的制造者更高级。你我所拥有的自由,只怕比想像中还要少。”(地球人,三体人,歌者……呵呵)
第四部总结:在第一部小说里(2001年)被人工智能哈尔”杀掉”的人普尔被1000年后的人类救了。他来到了1000年后的地球。科技有了巨大的发展,而他经历了种种的不适应。最后,他回到木卫二,在那里遇到了已经化为无形的2001年的主人公。后者向他讲述了一些经历。最后,人类利用电脑病毒,使石板消失,人类的威胁暂时解除了。(嘿嘿,《独立日》的灵感来源?)
四部小说都看完了,总结一下吧。小说写了数百万年前外星智慧生物在地球东非放了石板,启迪了当时的智人。同时他们也在月球和木星放了石板,规模更大。数百万年后的2001年,人类在月球背面发现了石板,激活了外星智慧生命设定的信号系统,向他们发送了信号。随后人类发现了土星(以后几部变成木星了)轨道上的石板,发出飞船进行探测。飞船上的人工智能哈尔担心任务泄露,将宇航员杀死。其中一位发现了哈尔的行动,把哈尔给灭了。随后他发现了在木星轨道上的石板,并穿过石板,变成了没有物质形式纯粹能量形式的“星孩”。然后到了2010年,美苏联手探测2001年失败的任务飞船,中国人却抢了先,到达木卫二。结果意外的发现木卫二上有生命,最后被弄死了。他们接到已经变成纯能量的那位宇航员的提醒,逃离木星。就在他们逃离之后,木星变成了一颗恒星,外星生命警告人类:不得接近木卫二,其它区域随意。时间又到了2061年,2010年任务的幸存者去探测哈雷彗星,在其上着陆。后来又去营救被劫持降落在木卫二上的飞船,发现石板是智慧的催化剂。最后到了3001年,1000年以后了。2001年被哈尔弄死的宇航员被人类救了回来,他一下子前进到1000年后,人类的科技有了长足的进步,什么通天塔,记忆即时传送等都有了,社会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他后来又去木卫二与那位“星孩”相会。最后在他的帮助下,用电脑病毒,摧毁了石板,拯救了人类。
看完四部太空漫游小说,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的想象力很丰富,而且预测蛮准确的。很多小说里的科技成果后来都变成了现实。也许这些科技的发展者读过小说?另外小说对后世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影响很大,我就发现从《独立日》,到《三体》再到《流浪地球》,很多构思和想法是来源于克拉克的。最后作者对未来生命发展的构想:即物质形式的生命消失,生命变成纯能量形式,智慧生命与人工智能相结合。蛮有吸引力的。

我发文章的三个地方,欢迎大家在朋友圈等地方分享,欢迎点“好看”。谢谢。
我的个人博客地址:https://zwdnet.github.io
我的CSDN博客地址:https://blog.csdn.net/zwdnet
我的微信个人订阅号:赵瑜敏的口腔医学学习园地

欢迎打赏!感谢支持!